views, comments.

元数据

生命的礼物(关于爱、死亡和存在的意义)

  •  生命的礼物(关于爱、死亡和存在的意义)|200
  • 书名: 生命的礼物(关于爱、死亡和存在的意义)
  • 作者: 欧文·D.亚隆 玛丽莲·亚隆
  • 简介: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zui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 出版时间 2023-04-20 00:00:00
  • ISBN: 9787111713265
  • 分类: 个人成长-人生哲学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亮划线

文前

  • 📌 活得越充实,便死得越坦然愿你此生,了无遗憾 ^3300059308-3-1036-1086
    • ⏱ 2023-07-09 00:14:51

赞誉

  • 📌 樊登(帆书APP(原樊登读书)创始人、首席内容官):我读心理学的书比较杂,各种流派都有可观之处。这几年越来越喜欢存在主义心理学,因为它是站在今天去思考明天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沉溺在过去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欧文·D.亚隆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一座高山,这本书是关于他自己的生活和苦痛。让我们看到心理学家是如何面对人生的拷问的。 ^3300059308-4-724-919
    • ⏱ 2023-07-09 00:14:49

推荐序

  • 📌 亚隆即将在中国出版的新书《浮生一日

    • ⏱ 2023-07-09 00:14:52
  • 📌 我的书柜中,第一次出现欧文·D.亚隆的书是在1998年,那是一本并未获得正式版权的《爱情刽子手》。彼时,我已经开始学习心理咨询,读到亚隆“作者序”中的最后几句话,心中似有洪钟敲响,并久久地轰鸣:心理医生不能开口闭口“你们”“你们的”问题,应该说“我们”“我们的”问题如何,因为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存在,与死亡密不可分,有生就有死,有自由就有恐惧,有成长就有分离。就此而言,我们一体同命。

    • ⏱ 2023-07-09 00:14:56
  • 📌 特别是他的《直视骄阳》,似乎成了我后半生的导览手册,引领着我处理衰老带来的死亡焦虑,陪伴走向生命终点的妈妈,开设生死学课程,参与生前预嘱推广和缓和医疗中的志愿服务……

    • ⏱ 2023-07-09 00:14:52
  • 📌 有一天,在来访者走后,亚隆从书柜中拿出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坐在沙发上随意地翻看,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走过,顺其自然地,走过属于你的那一小段时光,然后心满意足地结束旅程;就像一颗成熟的橄榄告别枝头,深深感谢将它创造的这个世界,以及孕育它生长的那棵大树。

    • ⏱ 2023-07-09 00:14:44
  • 📌 隆回答得非常干脆:“哦,是的,每天都在写。我喜欢写作,对于我来说那是很大的快乐。每天早晨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开始写,我很享受。我脑袋里还有很多东西,我想把它们写出来。现在我正在写一本回忆录,回想我的一生,看看当初我怎么会想到写那些书的,这么多年以后再回过来读,又带来哪些想法。我现在就在忙这个。”

    • ⏱ 2023-07-09 00:14:59
  • 📌 我问亚隆当人们可能拥有加长版的人生,特别是所谓的“晚年”变得很长时,从他的角度看,他所关注的“存在”问题是不是会变得更严峻或者更深刻?比如有的人因病丧失了自理的能力,“自由”就成了问题;有的人会很早丧偶,就会特别孤单;当一个人只能被别人照顾时,像阿尔茨海默病晚期患者,他生命的意义何在?亚隆似乎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有着很强的触动,因为他的姐姐也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已经不再能认出他是谁了。他说,这在美国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有些晚期病人,他们的生活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生活了,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生存状态。虽然时间有限,亚隆并未从他所擅长的“存在”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能从中感觉到他看重生命、生活与生存的质量,并不认为活得长才是最好的。

    • ⏱ 2023-07-09 00:14:55
  • 📌 前面路口红灯亮了,亚隆停车转头看向晓利。晓利告诉他:“幸亏学习了很多存在主义心理学,读了您的治疗案例,知道最重要的是彼此都不应该留下遗憾。老薛喜欢研究星空,小时候自制望远镜,在他患病半年多后,他提起了这事。我说我们可以买一个天文望远镜。老薛说,或许太费钱了,他活不了这么久。我说这是你的愿望,哪怕你看不了几次,就是摸一摸也是好的。于是我们买了天文望远镜。老薛一生一直非常努力,想证明他自己的存在,他并不清楚在别人眼里他自己什么样。在他得病后,我就约他不同时期的朋友来我们家做客,让他知道他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老薛到最后获得了特别多的东西,内心非常平静,他很满意自己最后那种情感状态。

    • ⏱ 2023-07-09 00:14:45

译者序

  • 📌 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此起彼伏,我们敏感地感受着自身和亲人的生命状态:疾病、手术、活检。等待疾病确诊或排除的消息,远方熟悉之人的离去,具体或精神层面上的丧失,如何爱,如何活,如何放手,伴随着翻译工作的推进,“万千忧伤与万千释然”皆为我们而来 ^3300059308-6-1876-1993
    • ⏱ 2023-07-09 00:14:54

第1章 救命的盒子

  • 📌 现在是周六早上8:30。截至目前,我像往常一样,7点起床,简单吃个早餐,步行不足50米,到我的办公室,打开电脑,查收邮件。第一封如下:我叫M,是一名伊朗的学生。我因为惊恐发作一直在做治疗,医生跟我推荐了你的书,建议我去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你的书让我找到了自童年起长久以来困扰我的诸多问题的答案。阅读着你的文字,感觉就好像你陪伴在我身边。那些恐惧和疑惑,除了你,从未有人能为我指点迷津。现在我每天都读你的书,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发作了。在我失去所有活下去的希望时,遇到了你,我如此幸运。读你的书让我充满希望。实在不知该如何表达我的谢意。 ^3300059308-8-4949-5248
    • ⏱ 2023-07-09 00:14:46

第2章 成为一名病人

  • 📌 我已经和欧文一起度过了心满意足的漫长岁月,如此高寿,过往都十分健康,那如今我为何还要这般痛苦而绝望地活着呢?简单的答案是:死亡之路无坦途。如果拒绝治疗,我将会很快死于多发性骨髓瘤,但会很痛苦。在加州,在医生的帮助下无痛苦地死亡是合法的,当我接近终点时,我可以要求医生帮助我结束生命

    • ⏱ 2023-07-11 00:26:17
  • 📌 然而对于为什么还要活下去这个问题,另有一个比较复杂的答案。在这些痛苦煎熬的日子里,我愈加体悟到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紧密相连——不只是与丈夫和孩子们,还有许多为我雪中送炭的朋友们。这些朋友不断地鼓励我,给我送来美食、鲜花和绿植。有个大学时期的老朋友寄给我一件非常柔软舒适的浴衣,另一位朋友为我亲手织了一件羊毛披肩。我一次又一次地意识到,除了家人,我能拥有这些朋友是多么幸运。我终于明白,一个人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

    • ⏱ 2023-07-11 00:26:15
  • 📌 前不久,我在斯坦福注射中心等待化疗时,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女士跟我说,她一辈子孑然一身,但作为基督徒,她在信仰中获得了精神力量。虽然去医院的时候无人陪伴,但她能感受到上帝始终与她同在。我自己并不信仰宗教,但我为她感到高兴。

    • ⏱ 2023-07-11 00:26:19
  • 📌 然而,希伯来圣经里的话仍然给予了我力量:“是的,虽然我穿过死亡阴影的幽谷,但我无所畏惧。”[插图]这句话,连同其他长存于我记忆中的宗教和非宗教的文字,久久地萦绕在我脑海中:“死亡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插图]“最糟莫过于死,而死终将到来。

    • ⏱ 2023-07-11 00:26:14
  • 📌 “身后活在人心,是为不死。”活在人心——或者像欧文经常说的,在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和读者的生命中“荡起涟漪”;或者听从圣徒保罗的教导:“纵然我有能够移山的信仰,但若没有慈爱,我便毫无价值。”[插图]

    • ⏱ 2023-07-11 00:26:21
  • 📌 的生命中有三样东西是重要的。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善良。纵然我因自己的处境饱受煎熬,也愿我仍能恪守这句格言。

    • ⏱ 2023-07-11 00:26:19
  • 📌 当我对此绝望时,就试图记起所有那些应该感恩的理由:我还能说话、阅读、回复邮件;我住在舒适而美好的家里,被爱我的人所环绕;今后还有一线希望可以减少化疗的剂量和频率,到那时我就能过上半正常的生活了,虽然我现在对此并不乐观。我在努力让自己接受作为一个病人的生活,或至少是作为一个“康复中的人”的生活——这是过去人们对于像我这样处境的人的礼貌称呼。

    • ⏱ 2023-07-11 00:26:15

第3章 幻灭感

  • 📌 然而问题是,我自己也未曾真正拥有那些记忆啊,那扇只有我能打开并通向回忆的门,我同样也抓不住。门是不存在的,解剖教室自然也不存在,记忆中忙碌的解剖课也并不存在。那一切的过往,岂非只存在于我嗡嗡作响的大脑神经元里?某一天,我,我们四人中仅存的一个,死了,“咻”的一下,一切都将湮灭,所有的记忆都将永远消逝。一旦发现并承认这一点后,我感到脚下的大地不再坚实,如坠虚空。

    • ⏱ 2023-07-11 00:26:21
  • 📌 其中一位是女病人,在两个月里先后失去了丈夫和父亲——她生命中至亲至爱的人。她告诉我,此前自己已经见过两位治疗师了,但他们显得那么疏离,只是旁观,她无法与其产生联结。听她这么说,我想很可能她也会这么看我。确实,在我们的咨询过程里,她显得冰冷、迟钝、难以接近。我感觉我们之间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显然她也有同感。有一次,在咨询快结束时,她说:“几个星期以来,我总觉得一切都不真实,我完全是孤独的,就像独自坐在一列火车上,所有座位都是空的,一个人都没有。”“我太能理解你的感受了,”我回应道,“最近我也有类似的体验。”然后我把自己失去五位医学院同学,以及我的真实感是如何崩塌的故事告诉了她。她身体前倾用心听着,眼泪顺着她的脸颊流下来。她说:“对,对,我理解,我完全理解,这正是我在经历的。我的眼泪是因为感慨‘我所在的这列火车上,终究还是有别人在的’。你知道我刚才想到了什么?我在想,当下的生活依然真切,我们都应该活在当下,感恩生活。”这番话震撼了我。我们沉浸于这份会心的喜悦中,静坐良久,沉默不语。

    • ⏱ 2023-07-11 00:26:20
  • 📌 对你来说,我们的咨询很重要,你希望继续下去。正如我之前表达过的,我非常尊重你的努力,即便在治疗过程里你感到痛苦,也仍然坚持投入。所以,我觉得你是在表达,我对你有多么重要,我说得对吗?”“是的,你对我来说很重要,是的,你知道要我说出这些来有多困难。而且,没错,让你离开,对我来说很难。我知道,未来只能靠着留存在心里的关于你的画面来获得安慰,而且我知道就连这些画面也注定会褪色。世事无常,一切皆是虚幻。”我们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我重复了她的话:“一切皆是虚幻。”我继续说:“你的话让我想起我所经历的事。让我来告诉你吧。”然后,我跟她完整地讲述了我去世的五位同学的故事,以及我如何挣扎于她所提到的这个情境:一切皆是虚幻。”我讲完后,我们安静地坐了很久,直到会谈结束。然后,她说:“谢谢你,欧文,谢谢你跟我分享这个故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礼物,是一份巨大的馈赠。”

    • ⏱ 2023-07-11 00:26:17

第4章 为什么我们不搬入养老院

  • 📌 不过我们最大的麻烦是怎么处理藏书,大约有三四千本。它们大致按类别摆放——心理治疗、女性研究、法语和德语、小说、诗歌、哲学、经典、艺术、菜谱、我和欧文的作品译本。除了餐厅之外,无论你看向哪个房间或者打开某个柜子,你会发现都是书、书、书。我们一生与书为伴。虽然欧文现在主要在平板电脑上看电子书,但我们似乎还是在继续购买更有熟悉感的纸质书。每隔几个月,我们都会送几箱书给当地图书馆或其他非营利组织,但相比家里每个房间中满墙的藏书,这些捐赠微不足道

    • ⏱ 2023-07-11 00:26:18
  • 📌 不过现在,这些书还仍旧放在我们家里和欧文的办公室里。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置身于熟悉的物件中是令人宽慰的。我们很感恩能够住在自己家里,养老院只会是我们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

    • ⏱ 2023-07-11 00:15:34

第5章 决定退休

  • 📌 7月第5章 决定退休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酝酿着退休,慢慢做着过渡。心理治疗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想到要放弃它,心里就很痛苦。几年前,我决定在第一次会谈中就告知所有的新病人,我将只能陪他们诊疗一年,这是我迈向退休的第一步。 ^3300059308-12-394-574
    • ⏱ 2023-07-11 00:15:59

第6章 困境与重燃希望

  • 📌 父亲节那天,孩子们和孙辈们在露台上为我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有欧文最喜欢的几个菜:茄子、土豆泥和欧洲萝卜、烤鸡、沙拉,还有巧克力蛋糕。我们能有这些体贴的孩子来照顾我们,让我们有依靠,真是太幸运了。像大多数父母一样,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们去世后继续保持大家庭的紧密联系,但当然了,这不是我们说了算。

    • ⏱ 2023-07-11 00:22:52
  • 📌 我又打开了另一个装满文件的抽屉,一想到有多少共同经历的岁月将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逝,内心就痛苦不已

    • ⏱ 2023-07-11 00:26:16
  • 📌 任何人来说,整理自己的文字作品都会百感交集吧!对于我这样在写作中充分表达了自我的人来说,这个梳理的过程常常撼动到我内心最深处。我看到一篇名为《什么对我重要》的文章,那是我10年前为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演讲所写的,里面的内容是如此贴近我当下的所思所想:昨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脑子里有一片四叶草的意象。我马上领会到这与我今天的演讲有关。梦境和醒来时的画面常常是让我更加深入理解自己的方式……这个意象令我有些困惑,因为我已经计划好要谈三件事——分别由四叶草中的三个叶片来代表,但我不知道这第四片叶子意味着什么……对我重要的是家人和亲密的朋友。在这一点上,我和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一样……对我重要的是工作,不再是作为一名教授,而是作为一名作家,面向学术圈内外的读者……对我重要的是自然。自然是美和真的另一种形式。在我的一生中,大自然总能带给我喜悦、安慰和灵感……现在我想起第四片叶子代表什么了,它是关于道德的驱动、意义的追寻、人与人的连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切都可以归于“灵性”……

    • ⏱ 2023-07-11 00:27:49
  • 📌 没有一个答案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发现何为重要。不过,在探寻的道路上会有一些线索和路标。我会从很多文字和非文字的资源里找寻最好的自己:英美诗歌、《圣经》、普鲁斯特(Proust)[插图]和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插图]的作品,见到一群鹌鹑,目睹玫瑰花的盛开。我的心中还珍藏着心胸宽广、充满爱意的父母、老师和同事的回忆,我也谨记《诗篇》中的这句:“美好与慈悲必将与我终生相随。”我努力让自己配得上这句话,并将它传递给下一代。现在,随着我在地球上的时日接近尾声,我将尽力依照这些原则度过余生。~

    • ⏱ 2023-07-11 00:28:17
  • 📌 尽管身陷困境,生活中有些时刻让我仍然觉得活着真好。亲密好友近日从斯坦福和马林郡过来与我共进晚餐,我和他们一起待了三个小时

    • ⏱ 2023-07-11 00:29:58
  • 📌 正如一位科学家在凯瑟琳·埃班(Katherine Eban)2019年出版的《谎言之瓶》(Bottle of Lies)中所说:“所有的药物都具有毒性,它们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挥益处。”或者,像我在经历了化疗药物瑞复美所引发的中风后意识到:化疗确实可以延长你的生命,如果它没有先把你杀死。

    • ⏱ 2023-07-11 00:29:32
  • 📌 我想到有本书中的句子:“万物有时……生亦有时,死亦有时。”

    • ⏱ 2023-07-11 00:29:35

第7章 再一次直视骄阳

  • 📌 我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琢磨太久,因为可怕的后果很快就直入眼帘:如果我自杀了,会对我的孩子、朋友以及病人造成影响。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为丧偶群体工作,提供个别治疗和团体治疗,致力于帮助他们度过失去伴侣后那极为煎熬的第一年,有时是两年。我曾无数次欣喜地看着他们逐渐恢复,重启人生。而如果我自杀了,这将是对他们,对我们一起完成的治疗的巨大背叛。我曾帮助他们渡过了痛苦与折磨,然而轮到我的时候,我却选择逃避。不,我不能这么做。帮助我的病人是我这一生的使命,是我不能,也不会去违背的。

    • ⏱ 2023-07-11 00:33:19
  • 📌 毫无疑问,重读我自己的一些书是必要的。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读过自己写的书了。当我的目光转到陈列自己作品的书架时,《直视骄阳》(Staring at the Sun)醒目的黄色书皮跃入眼帘。在我的书里,这是相对较新的一本,大约写于15年前,我刚刚70多岁时。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死亡焦虑在病人生命中的分量远高于人们的普遍认知。现在,我自己的生命接近尾声,妻子身患绝症,我想知道这本书现在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长久以来,我一直努力安慰那些与死亡焦虑做斗争的病人,现在轮到我自己了。《直视骄阳》能帮到我吗?我能从我自己的书里找到慰藉吗?

    • ⏱ 2023-07-11 00:34:43
  • 📌 这本书开头的一段引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段话读起来有点古怪,它源自米兰·昆德拉(Milos Kundera)——我最钟爱的作家之一。“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来,而是失去过去。事实上,遗忘本身便是一种不断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

    • ⏱ 2023-07-11 00:35:24
  • 📌 这段话在我心里立刻激起了涟漪,尤其在我越发意识到自己的健忘、很多重要记忆正在消散褪色之际,它就显得更加贴切。此前,我是靠着玛丽莲令人惊叹的好记性才免受其害的,如今我意识到,一旦她离世了,我将会独自一人迷失于残缺不全的记忆地图之中,我过往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将随她而去。几天前,玛丽莲在整理准备放入斯坦福大学档案馆的材料时,偶然发现了一份课程大纲,那是1973年我们俩在斯坦福大学共同教授的一门课——“生活和文学中的死亡”。她想回忆一下这门课,而我却根本没法加入:我压根儿想不起关于这门课的一丝一毫,完全不记得我们讲课的内容,也记不得任何一个学生的模样。所以,没错,昆德拉说得太精准了:“遗忘本身便是一种不断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

    • ⏱ 2023-07-11 00:36:22
  • 📌 想起那些我记忆中已经消散的过去,哀伤便阵阵袭来。我的爸爸、妈妈和姐姐,还有那么多朋友和病人,他们去世了,我是他们唯一的记忆持有者,他们现在只作为闪烁的脉冲,存在于我的神经系统中。只有我,让他们活着。

    • ⏱ 2023-07-11 00:36:26
  • 📌 在脑海里,我能清楚地看见我的父亲。这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和往常一样,我们坐在家里的红色牛皮桌边下棋。他是一位英俊的男士,黑色长发全部梳向脑后,后来我一直模仿他梳一样的发型,直到我上了初中,妈妈和姐姐坚决不许我再梳这种发型。我记得,那时候我们下棋,多数时候都是我赢,但直到现在我还是在想,他是不是在故意让着我。有好一会儿,他慈爱的面孔在我脑海里是清晰的,然后逐渐模糊直至消逝。想到我一死他也将永远消失,再也不会有任何人记得他的脸了,这叫人太过难受了。人对整个世界的经验,就这样转瞬即逝,让我不寒而栗。

    • ⏱ 2023-07-11 00:37:07
  • 📌 他还说道,许多焦虑其实都源于对遗忘的恐惧,“由虚无而生的焦虑,总会试图幻化为对具体事物的焦虑”,换句话说,源于虚无的焦虑,会很快附着于某个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之上

    • ⏱ 2023-07-11 00:37:27
  • 📌 然而,在我脑海更深处却认为:一切都是短暂的,包括所有的记忆和所有的影响。一代人,也许至多两代吧,随后就不再会有人记得我,不再会读我的书。如果不知晓这一点,不接受存在的消逝,就是生活在自我欺骗中。

    • ⏱ 2023-07-11 00:38:06
  • 📌 在《直视骄阳》前面一章里,涉及“觉醒体验”的内容,一种对死亡的开悟体验。我曾详细地描写了狄更斯小说《圣诞颂歌》中的主角守财奴斯克鲁奇(Scrooge),他被圣诞三精灵中的“未来之灵”拜访。“未来之灵”预言了斯克鲁奇的死亡,并让他“看了”自己的死后景象:没有一个人在意他的死亡,全都漠不关心。这使得斯克鲁奇幡然悔悟,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自私自利,这让他的人格发生了重大而积极的转变。另一个众所周知的觉醒体验,发生在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Ivan Ilyich)身上,他在临终前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死得如此凄惨,是因为他一辈子都活得如此悲催。这一领悟催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即使伊凡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 ⏱ 2023-07-11 00:39:18
  • 📌 即便如此,我还是常常会思考死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思考我自己的死亡。我想,这种对死亡议题的关注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 2023-07-11 00:39:35
  • 📌 作为心理治疗师执业的头几年里,我记录下了病人们报告给我的觉醒体验。在《直视骄阳》里,我写过一个长期病人,在我们治疗期间她的丈夫去世了。在那之后不久,她决定要从他们曾经一起居住、养育孩子的大房子搬到一间两居室的小公寓。在这个过程里,她要清理和捐赠掉很多物品,那些物品承载着许多关于她丈夫、孩子们的记忆,她知道,此后拥有这些物品的陌生人不可能知晓任何跟这些物品有关的故事,她为此深感懊恼。我记得当时我和她关系颇近,我认识她的丈夫(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我想象着自己处于她的位置,不得不放弃这么多承载着他们共同生活印记的纪念品,她的痛苦我感同身受

    • ⏱ 2023-07-11 00:40:38
  • 📌 正是在这个团体中,我第一次被死亡所围绕,至今印象深刻,因为我的团体成员一个接一个,死于癌症。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对死亡的焦虑急剧上升,于是我决定再度接受治疗。巧的是,那时候罗洛·梅刚从纽约搬到加州的蒂伯龙市,他在家中设置了办公室,接待来访者,那里离斯坦福大学约80分钟车程。我联系上他,在随后的两年里,我们每周都面谈一次。罗洛·梅对我帮助很大,虽然我相信,有好几次我们关于死亡的讨论,也对他造成了影响(他年长我22岁)。我们的治疗关系结束以后,他和我、他的妻子乔治娅和玛丽莲都成了好朋友。多年之后的一天,乔治娅给我打电话,说罗洛已处于弥留状态,请我和玛丽莲去一趟他家。我们立刻赶过去,陪着乔治娅一起在他床边守夜,两个小时后,罗洛离世了。那天晚上发生的一切,我都能清晰地记得,这种感觉很奇怪。死亡总是有办法吸引你的注意,并将其永久地刻印在你的记忆中。

    • ⏱ 2023-07-11 00:42:22
  • 📌 继续阅读,《直视骄阳》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描述了我和一位悲痛的病人之间的对谈,由于亲密好友的去世,她产生了强烈的死亡焦虑,无法正常生活。“对你来说,死亡最可怕的是什么?”我问。“是所有那些我将不再有机会去做的事。”她说。这一点极其重要,它一直是我临床治疗工作的核心。长久以来,我一直坚信,死亡焦虑和你生命中有多少未尽事宜存在着正相关。换句话说,你越是未曾好好地活过,你对死亡的焦虑就会越严重。

    • ⏱ 2023-07-11 00:45:06
  • 📌 我妻子的病意味着,她几乎肯定会先我而去,但我的死期也不会隔得太远。奇怪的是,我对自己的死并不感到害怕,我的恐惧源自对生命里再也没有玛丽莲的想法

    • ⏱ 2023-07-11 00:46:08

第9章 面对终点

  • 📌 然而我知道,这只是面对死亡这个黑暗任务中的短暂喘息。第二天,我继续在《直视骄阳》的书页间寻求帮助。我翻到了自己对伊壁鸠鲁(Epicurus)[插图]的论述,在缓解死亡焦虑上,他给了像我这样的非宗教信仰者三个清晰有力的论点。第一点是,灵魂终将随着身体一同消亡,我们在死后会失去意识,于是也就无从恐惧。第二点是,既然灵魂会随着死亡而烟消云散,于是我们并没有可以害怕的对象。也就是说:“死亡所在之处,我不复存在。为什么要恐惧我们无法感知的东西?”

    • ⏱ 2023-07-11 00:49:14
  • 📌 这两个论点都是显而易见的,也给了我一些安慰,但伊壁鸠鲁的第三个论点总能给我最强烈的启示:一个人死后的“不存在”与其出生前的“不存在”是一模一样的。

    • ⏱ 2023-07-11 00:49:38
  • 📌 今天我没有被死亡焦虑过度困扰,我是指对自身死亡的焦虑。我真切的痛苦来自想到我将永远失去玛丽莲。有时候,在某个瞬间,我心头会闪过一丝怨念,因为她享有先于我离世的特权。先走看上去容易多了。我寸步不离她的身侧。入睡时,我会握着她的手。我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在这最后的几个月里,我几乎每个小时都会离开我的办公室,走过120英尺长的小径,回屋去看她。我很少让自己去思考自身的死亡,但为了写这本书,我让自己自由地想象。当我临近死亡时,玛丽莲已经不在了,没有她相伴左右,没有人握住我的手。当然,我的四个孩子和八个孙辈以及许多朋友都会来陪我,但他们都无力穿透我深邃的孤寂。

    • ⏱ 2023-07-11 00:50:27
  • 📌 玛丽莲去世后,我会失去什么?而什么又会留下呢?我确信,随着玛丽莲的离去,我生命中大部分的过往也会随她而去。每念至此,我就心痛不已。

    • ⏱ 2023-07-11 00:51:11
  • 📌 《直视骄阳》中的另外一段话也对我大有帮助。在一小节中,我谈到纯真热烈的爱恋能让人抛开所有的顾虑。看看一个紧张不安的小孩爬到妈妈的腿上后就能马上平静下来,似乎所有的麻烦都立即蒸发了。我把这个过程描述为“孤独的‘我’消融于‘我们’”,孤独的痛苦就消失了。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毫无疑问,我与玛丽莲近乎一生的爱恋让我不曾尝过无人相伴所带来的深深孤独,而我现在很大一部分的痛苦来自预想中的孤独。

    • ⏱ 2023-07-11 00:54:04

第11章 揪心的周四倒计时

  • 📌 在会面结束前的几分钟,玛丽莲说到她为什么不惧怕死亡。她引用了《直视骄阳》中的句子,包括尼采的“死得其时”;她说她的生命已经了无遗憾了。在聆听这些时,我感到非常骄傲,为她而骄傲,为她清晰的表达和优雅的举止而骄傲。我能有玛丽莲作为终身伴侣,幸甚至哉 ^3300059308-18-4386-4508
    • ⏱ 2023-07-11 11:40:17

第12章 完全的意料之外

  • 📌 狐狸回到它的沙穴让风渐渐平歇让小木屋里暗下来。让夜幕降临沟渠里的瓶子,燕麦粥里的勺子,肺里的空气让夜幕降临它终将降临,不要害怕上帝不会让我们无以慰藉,所以让夜幕降临 ^3300059308-19-2801-3100
    • ⏱ 2023-07-11 12:09:29

第14章 死刑

  • 📌 虽然我不愿这样想,但意识到伴随了我一生的书、文章和物品对我的子孙后代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事实上,它们可能成为他们的累赘。我知道,我尽可能地扔掉这些“东西”对他们只会是好事。 ^3300059308-21-3075-3162
    • ⏱ 2023-07-11 14:30:50

第16章 从缓和照顾到临终关怀

  • 📌 当她和其他所有孩子都说我不能在这个屋子里独自生活时,我有点生气,但没有发很大的火,因为我担心他们是对的。孤独不是问题,安全才是 ^3300059308-23-6121-6184
    • ⏱ 2023-07-11 14:40:34

第17章 临终关怀

  • 📌 如果我能免于躯体的疼痛,如果我能享受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如果我可以和我最亲爱的朋友们道别(当面或者书信),如果我能活出最好的自己,并向他们表达我对他们的爱,优雅地接受我的命运,那么也许死亡的那刻将会是我的“巅峰”。

    • ⏱ 2023-07-11 14:42:19
  • 📌 但我相信人之将死,若有时间反思,往往会评价自己所度过的一生

    • ⏱ 2023-07-11 14:42:41
  • 📌 对死亡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古罗马作家塞涅卡、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和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他们每个人都试图去理解宇宙。在宇宙之中,任何个体的存在都被视为两团永恒的黑暗——生前与死后——之间的一线微光。至于最好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理性层面,哲学家们都希望我们无惧死亡,去接纳这份生命中的伟大必然。

    • ⏱ 2023-07-11 14:43:06
  • 📌 尽管我并不惧怕死亡本身,但与亲人分离却让人悲伤不已。虽然有哲学家的诸多论述和医学家的信誓旦旦,但这些都无法疗愈我们去面对必然分别的简单事实。

    • ⏱ 2023-07-11 14:43:50

第18章 抱慰人心的幻觉

  • 📌 我觉得好像一切都在消失。死亡吞噬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记忆。最终,我被忧伤所征服,不得不离开房间。几分钟内,我回到我的电脑前敲下这些话语,仿佛这将能阻止时间的流逝。这整本书不也是为了这个吗?我试图通过记录此刻而让时间凝固,希望把它运送到遥远的未来。这一切无非是种幻觉罢了,却是一种抱慰人心的幻觉。 ^3300059308-25-1426-1602
    • ⏱ 2023-07-11 14:45:16

第20章 终点临近

  • 📌 在我所在领域的许多先辈探索家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都曾推断出,早期的创伤,甚至可以追溯到语前时期,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不可磨灭。对成年人,甚至到了人生的晚年阶段,这些早期的创伤,依然会对舒适、自在、自尊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3300059308-27-2767-2957
    • ⏱ 2023-07-11 14:50:42

第21章 死亡抵达

  • 📌 第二天早晨,玛丽莲早上6点醒来,非常不安,再次恳求P医生来帮助她结束生命。我们给他打电话,不到一小时,医生就赶来了。玛丽莲早先曾要求过,她走时,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要在场。三个孩子前一天就住在家里,但另一个在马林县他自己的家中,有一小时车程。当儿子从马林县赶来后,P医生靠在玛丽莲身边,凑近她的耳朵问:“你想要什么?”“不想活了,到此为止。”“你确定现在就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吗?”虽然玛丽莲极度昏沉,但她还是坚定地点头。P医生先给她一些药物来预防呕吐,然后用两个杯子准备致命的药物。他面露忧色,当把吸管放进玻璃杯里时,他不无担心地说道:“我希望她的意识足够清醒,且有足够的气力能把玻璃杯里的药物吸上来。法律规定病人要有足够的意识自己吞下药物。”我们扶玛丽莲从床上坐起身来。她把吸管放进嘴里,喝完第一杯。P医生随即把第二杯递到她唇边。虽然玛丽莲虚弱得说不出话来,但她还是一口气喝完了第二杯。她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深深地呼吸。床边是P医生、护士、我们的四个孩子,还有我。我的头靠着玛丽莲的头,注意力全都放在她的呼吸上。我感受着她每个细微的动静,默默数着她微弱的呼吸,数到第14次时,呼吸停止。我俯下身,亲吻她的额头。她的身体已冷:死亡降临。我的玛丽莲,我最爱的玛丽莲,永别了。 ^3300059308-28-1911-2618
    • ⏱ 2023-07-11 14:53:01

我们将铭记

  • 📌 玛丽莲热爱美,绝非简单的享乐,而是挚爱着生活,象征着人性的善良。她的事业就是善,这是她的信仰。她在她的工作里寻找它,并经由她的写作来与世界和她的孩子们分享 ^3300059308-30-1972-2235
    • ⏱ 2023-07-11 14:57:54

第23章 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生活

  • 📌 然而我并不是在表达孤独感,而是认识到,即便我不能再与玛丽莲分享我的生活,即便独剩我一人,生活仍然是有意义的、有吸引力的,生活是重要的。 ^3300059308-31-3701-3768
    • ⏱ 2023-07-11 15:25:56

第25章 性和哀伤

  • 📌 我请她帮我去搜索医学和心理学资料中关于丧亲和性行为的文献,一天以后,她给我发来电子邮件,告诉我她找了好几个小时,但一无所获。她对此表示抱歉,并且说因为什么都没找到,所以她不会收取报酬。“没这个道理!”我回复说,并坚持把费用付给了她。找不到任何文献,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

    • ⏱ 2023-07-11 17:57:21
  • 📌 不过,接下来的几天里,两位研究助理陆续发给我一些非专业出版物上的临床文章,比如,其中一篇于2015年11月刊发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上,题目为《关于悲伤:他们不告诉你的5件事》,作者是一位叫斯蒂芬妮·A.萨基斯(Stephanie A. Sarkis)的临床心理医生。文章里第五项明确涉及哀伤中的性行为。你的性欲实际上可能会增加。对很多人来说,经历哀伤时,性欲会减退,但许多人实际上会发觉悲伤增强了性欲。对于那些失去配偶或伴侣的人来说,这可能会特别矛盾。然而,当人们因为悲伤而麻木时,他们发现,性帮助他们去感受到一些东西。当应对死亡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性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肯定。

    • ⏱ 2023-07-11 18:03:14
  • 📌 当一个人因为悲伤而麻木时,性爱能帮助他们保有一些感受。“麻木”这个词很精准,我就是这种感觉:我现在和我自己的感受隔得很远很远。我整日聊天、吃饭、看电视,然而当我去做这些事情时,我感受不到自己,没有真切感。然而,性的念头在感受上极为真切,它激活了我,让我确认了生命的存在,把我从对死亡的凝视中唤醒。

    • ⏱ 2023-07-11 18:05:17
  • 📌 我和几位有类似经历的同事讨论过,他们一致同意这个观点,在哀伤过程中感觉到性唤起,对性有关注,其实很普遍,不过超出了大众的认知。尽管一般说来,在男性身上这个问题更为显著,不过,在女性身上也同样会出现。临床医生同意我的观察:来访者很少会主动讨论性欲增强的感觉,但是,如果治疗师明确询问有关性的问题,许多丧亲者都会做出肯定的回应。似乎大多数承受哀伤的来访者,对此都会感到羞愧,不愿主动提及这个话题。因此,许多关于哀伤的个人叙述里,都回避了与性有关的话题,或者只是旁敲侧击地一带而过。

    • ⏱ 2023-07-11 18:05:45

第26章 非现实感

  • 📌 我的病人们,出于种种原因来寻求帮助:有人是为解决关系问题;有人是为更加了解自己;有人则是为了缓解不安的情绪,比如抑郁、躁狂、焦虑、孤独、愤怒、嫉妒、痴迷、单恋、噩梦和恐惧,几乎涵盖了人类心理困难的所有内容。而我的角色就像一个向导,帮助来访者实现自我理解,澄清自己的恐惧与梦想,厘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过去的与当下的),理解自己为何无力去爱,为何感到愤怒。所有努力,其基础无非是这样一个真理:我们能够理性思考,而理解最终会带来解脱。

    • ⏱ 2023-07-11 18:10:38
  • 📌 显性记忆(explicit memory)是意识层面的,依赖于内侧颞叶结构以及大脑皮层,它涉及已发生事件的记忆的形成和有意识的检索(比如,在意识层面,我知道玛丽莲已经去世了)。而隐性记忆(implicit memory)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常常是技能、习惯和其他自动化行为的基础。它在大脑的不同部位工作:基底神经节处理技能,杏仁核处理情绪反应。因此,玛丽莲死亡所带来的痛苦,源自显性记忆的运作;而当我看到书店陈列着我俩的书时,“要跟玛丽莲讲”的情感冲动,则属于业已形成的隐性程序;两者从解剖学角度看,是分而治之的。

    • ⏱ 2023-07-11 18:12:49
  • 📌 这两种记忆可以独立运作,彼此之间没有关联,甚至还可能互相冲突。

    • ⏱ 2023-07-11 18:12:52

第27章 麻木

  • 📌 “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一件事情往往只有在告诉我妻子后,它才是真实的。但是现在,她去世有好几周了,现在我所经历的事、我的感受,都无从与她分享,于是我经历了另一重奇怪的感受,即这些事情或感受,统统不真实;因为,她不知道。显然,这种判定肯定不合逻辑。我不确定我的这些经历与启示,是不是帮得到你,不过,我能确定的是真或不真,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且只有自己,我必须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去判定‘真’或‘不真’。就是这样,那么请告诉我,你怎么想?” ^3300059308-35-1723-1946
    • ⏱ 2023-07-11 18:17:03

第28章 叔本华的帮助

  • 📌 我放下《苏菲的选择》,想去另找一本小说,我心血来潮,觉得或许是时候重读一下自己写的小说了。书架上,我的作品陈列有序,这都是玛丽莲生前整理的,我拿起来其中四本:《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治疗》《诊疗椅上的谎言》和《斯宾诺莎难题》。

    • ⏱ 2023-07-11 18:17:55
  • 📌 “人们在悲痛中变得充满了性能量的案例”的观察

    • ⏱ 2023-07-11 18:19:54

第29章 明显在否认

  • 📌 近来我正在读一本有趣的回忆录《鳏夫笔记》(The Widower’s Notebook),作者是乔纳森·桑特洛弗(Jonathan Santlofer)。我感觉自己和他有很多共鸣。作者丧妻几周后(差不多就是我现在这个阶段)第一次出去社交,很多女性与他调情,让他感到很不自在。他知道自己“挺有市场”,毕竟寡妇总是很多,而理想的鳏夫难求。然而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回应那些女性发出的性邀约,如果回应,这不是对亡妻的背叛吗? ^3300059308-37-992-1227
    • ⏱ 2023-07-11 18:26:08

第30章 走出去

  • 📌 在玛丽莲去世后的第88天,当我再读这些话时,看着她的照片,仍然为她的美所倾倒。我渴望拥抱她,把她的头紧贴在我的胸口,亲吻她。我发觉自己的眼泪少了,没有了锥心之痛,没有了痛苦的潮水。是的,我明白自己再也见不到她了;是的,我知道死亡在等待着我,死亡在等待每一个活着的生灵。然而自从玛丽莲去世后,我自己的死亡还从未出现在我的脑海。虽然想到这些非常沉重,但我并没有被恐惧所吞噬。这就是生命和意识的本质。我对自己已经拥有的心怀感恩。 ^3300059308-38-3703-3914
    • ⏱ 2023-07-11 18:38:51

第31章 举棋不定

  • 📌 自从一年前玛丽莲开始生病以来,我就没去听过音乐会,看过舞台剧、电影或参加过其他活动——除了那次斯坦福书店的读书会。我一直都喜欢去剧院看演出,最近听说附近的社区要上演一出有趣的舞台剧,我强迫自己邀请女儿同去。然而等我拖延够了以后,这出舞台剧的所有场次都已经结束了。像这样拖延的例子不胜枚举。 ^3300059308-39-1353-1497
    • ⏱ 2023-07-11 18:39:58

第32章 重温自己的作品

  • 📌 95天后第32章 重温自己的作品我的心情又开始变得阴沉暗淡。鉴于此前阅读《叔本华的治疗》对我很有帮助,我决定再读一本自己的书。很奇怪,书架上看上去最不熟悉的反倒是我五年前才刚出版的著作《一日浮生》(Creatures of a Day),这是一本有关心理治疗的故事集。遵从过去的阅读习惯,我每晚睡前只读一章。和过去一样,读自己的作品颇有疗效,所以我希望尽可能地延长阅读时间。这本书有一篇前言、一篇后记和十二个故事,很期待接下来的两周我能借此缓解焦虑和抑郁。

    • ⏱ 2023-07-11 18:40:39
  • 📌 她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问题:“你是怎么面对自己已经八十岁、感觉在不断接近生命终点这个现实的?”我答道:“我想到叔本华的一个观点。他把爱的激情比作炫目的太阳,当它在日后的时光中暗淡下来时,我们才会看到那曾经被阳光遮蔽的美妙星空。”

    • ⏱ 2023-07-11 18:42:41
  • 📌 在下一页中我读到,“我很珍惜觉知本身所带来的快乐,我非常幸运能与我相识相知几近一生的妻子分享这些快乐”。在我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我再次意识到,我现在的任务是独自一人去珍惜这份觉知的快乐,没有玛丽莲的相伴。

    • ⏱ 2023-07-11 18:42:49
  • 📌 虽然我现在能记起和娜塔莎的对话,但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她的容貌,这似乎从我的记忆中完全消失了。许多年来,我一直抱有这样的想法:只有当再无活着的人记得一个人的面容时,那个人才真正死去了。对玛丽莲和我来说,这就意味着只要最年轻的孙辈们还活着,我们便没有真的死去。这或许是我感到悲伤的一个原因:当我不再记得自己很久以前病人的脸庞时,就好像我松开了他们的手,任由他们飘入了无意识的虚无中。

    • ⏱ 2023-07-11 18:44:38
  • 📌 艾莉的癌症发展迅猛,我惊叹于她与死亡抗争的力量——她的内心充满直面死亡的信念:生命是暂时的——对每个人都永远如此。我的功课是活着,直至死亡。我的功课是与我的身体和解,去爱她的全部、所有,从而我能够立足于那个稳固的内核,慷慨而有力地去给予这个世界。也许我能成为朋友和亲人的死亡先驱者。我决定要做孩子们的榜样——一个如何死去的榜样。

    • ⏱ 2023-07-11 18:46:48

第35章 亲爱的玛丽莲

  • 📌 比如,前几天我回忆起几年前我们去过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我记得我带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The Meditations of Marcus Aurelius)一书。为了保证我会读完整本书,我没有带其他书。我记得我是如何反反复复、细细品读一字一句的

    • ⏱ 2023-07-11 19:38:13
  • 📌 不止一次,玛丽莲,我徒劳地搜寻我的记忆:我不仅失去了你——我在世上最珍贵的人,而且我大部分的世界也随你而去了。

    • ⏱ 2023-07-11 19:40:19
  • 📌 我很确定自己在接近生命的尽头,然而奇怪的是,对死亡,我很少感到焦虑——内心异常平静。现在,每当我想起死亡,“要和玛丽莲会合”的想法就会抚慰到我

    • ⏱ 2023-07-11 19:40:24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