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comments.

元数据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200
  • 书名: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 作者: 申克·阿伦斯
  • 简介: 卢曼的“盒中笔记”通常很简短,因为这些只是他庞大繁杂研究中的索引,等需要时,他会借由这些线头进行延伸思考,然后不断链接知识要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树。你也可以试试。
  • 出版时间 2021-06-01 00:00:00
  • ISBN: 9787115564672
  • 分类: 文学-语言文字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高亮划线

不写,就无法思考

  • 📌 “不写,就无法思考。”(卢曼1992,53) ^39136896-4-375-397
    • ⏱ 2023-07-16 21:05:14

中文版序

  • 📌 2017年本书英语版和德语版首次出版之后,又发生了许多事。最重要的是,它找到了自己的受众。我欣喜地发现,并非我一人有此体验:卡片盒笔记法——关联的、分散的、自下而上的方法不仅比一些教育者们所推崇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更为自然,而且衍生出了诸多写作及笔记记录工具。

    • ⏱ 2023-07-16 20:38:09
  • 📌 四年后的今天,使双向链接得以实现的新一代工具不断涌现,笔记爱好者群体不断壮大,卡片盒笔记的观点显然已“出圈”。我希望这有助于跨文化及跨语言的思想自由交流,这也正是卡片盒笔记的精华所在: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 ⏱ 2023-07-16 20:35:33

推荐序一 像卢曼一样写卡片

  • 📌 我之前在《纳博科夫的卡片》等文章中,曾介绍过纳博科夫等人的卡片写作法。那么,卢曼与他们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多了一个盒子。传统的卡片写作法,像纳博科夫,是只使用一个盒子,用一个盒子来保存自己写作的内容。而卢曼多了一个盒子,对自己卡片写作的内容进行索引和整理。如果说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特别合适创意写作,比如写小说、诗歌、散文等等;那么卢曼卡片盒写作法则尤其合适学术写作与信息密度大的写作,比如论文、学术专著与长篇科普等。

    • ⏱ 2023-07-16 20:38:04
  • 📌 从认知科学角度来讲,卢曼的这种做法是极其聪明的。认知科学家将人的信息加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阶操作,也就是“认知”本身,你感知的、你记忆的、你学习的、你思考的。第二类是二阶操作,称之为“元认知”,即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监控:“我当前感知到了什么?我当前在记忆什么?我当前在学习什么?我当前在思考什么?”这就是元感知、元记忆、元学习、元思考等。“元认知”也就是认知的认知。

    • ⏱ 2023-07-16 20:35:31
  • 📌 卢曼卡片盒写作法通过新增加的这个盒子,能够更好地对“元认知”的内容进行保存和加工。一个盒子用于保存内容本身;一个盒子用于监控内容。卢曼卡片盒写作法的高明之处还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他让卡片与卡片通过各种索引关联起来,从而提高了记忆提取的效率。

    • ⏱ 2023-07-16 21:05:02
  • 📌 什么是必要难度理论?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觉,会误将“记住了”当成“学会了”。如果将人的大脑粗陋地比作一块硬盘,假设你的每次记忆都是往这块硬盘中写入内容,那么,可以近似地将记忆想象成无限的内容,但硬盘上的这些信息会相互争夺空间。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比约克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以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简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他的实验发现了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 ⏱ 2023-07-16 21:04:51
  • 📌 比如,我们的常识是应该在课堂上记笔记。但是必要难度原理建议,别在课堂上记笔记,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你会听得太明白,写入太容易,但大脑这块硬盘未来会不易提取出来。过些日子,多数内容会被遗忘。反之,如果我们略微增加写入难度,比如晚上回到宿舍或者第二天再写笔记,这样未来提取会更容易。即你有些困难地存入,会记得更好并真正学会。

    • ⏱ 2023-07-16 20:57:58
  • 📌 卢曼经常使用的索引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主题索引。当某个主题的内容积累得足够丰富,卢曼就会做一张主题索引卡,对这个主题进行概览。主题索引卡上会汇集所有相关笔记的编码或链接,每条笔记会用一两个词或一个短句简要说明核心内容。这类索引,相当于给了你一个进入某一主题的入口。第二类与主题索引类似,只不过不是对某一主题的概览,而是针对盒子里相近位置的卡片所涉及的所有不同主题进行概览。第三类是在当前卡片上做索引,标明这条笔记逻辑上的前一条是什么、后一条是什么(这些卡片在盒子里的位置可能并不挨着)。第四类,也是最常用的索引形式,就是简单的“笔记-笔记”连接。两条笔记可能完全没有关系,把它们关联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新思路。

    • ⏱ 2023-07-16 20:38:10
  • 📌 最近三年,原本只在德国流行的卢曼的思想在英语世界中越来越普及。2019年,卡片写作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爆款软件——Roam Research,其背后的原理正是卢曼卡片盒写作法。可惜这是一个商业付费软件,且在中国使用不便。所以,我经常推荐的是德国科学家丹尼尔·卢德克(Daniel Lüdecke)开发的开源软件——卡片盒笔记(Zettelkasten)。可以说,这是一款真正实现了卢曼卡片盒写作法原理的卡片写作软件,而且免费、易用、跨平台,强烈推荐大家使用。

    • ⏱ 2023-07-16 21:04:56
  • 📌 像Room research、卡片盒笔记这类软件,在吸纳卢曼卡片盒写作法思想的基础上,做出了两个核心贡献。一是将文本的颗粒度拆分得更细。组块(block)是认知科学上的一个常用概念,文本组块正是这个概念的具象化。我们都知道,当你记忆一个手机号码时,比如,13912345678,很难直接记住。当你把它拆成139-1234-5678这样三个组块时,就更容易记忆。同样,我们在写作时,以大的单位很难记住,拆分成小的单位就更容易记住。写作时,用大脑直接记住的东西越多,写作就越不容易被打断,节省的脑力就越多。

    • ⏱ 2023-07-16 20:53:26
  • 📌 二是建立了一个“双向引用”关系。什么是“双向引用”?比如我在写当前文本组块的时候,输入一个相应关键词,就能自动搜索到有哪些文本组块引用过这个关键词;同样,在另一个文档中打开另一个文本组块,我也能知道这个文本组块被谁引用。

    • ⏱ 2023-07-16 21:04:41

推荐序二 外脑思考,突破思维局限的写作法

  • 📌 而它最重要的价值是在毫不起眼的日常工作流程和做笔记的细节上。千里之行始于跬步的道理中国人都懂,但没人教过我们在一步一步地、枯燥地踏在探索未知的路上时如何保持热情,如何坚持,如何充满信心,如何时刻和自己对话,以及如何走好每一步。书中介绍的工作流和原则,是卢曼等人利用卡片盒实践过的,他们完全无须坚持就充满乐趣地达成了非凡成就。

    • ⏱ 2023-07-16 20:38:05
  • 📌 我玩越野跑,跑过环勃朗峰越野跑(UTMB)、环富士山越野跑(UTMF)挑战赛,深知全世界的人仅凭意志力和坚持,绝无可能完成那种极限挑战。只有完全换另一种思维方式,才能心情愉悦地、安全地达成目标。创业如此,做产品如此,写论文亦如此。

    • ⏱ 2023-07-16 21:05:04
  • 📌 期待你在本书的帮助下掌握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精髓,在学习、研究和成为专家的路上,保持热情,一路前行。把诸如拖延、坚持、压力、焦虑、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等热词从脑海里划掉。

    • ⏱ 2023-07-16 21:04:52
  • 📌 本书在有的国家被当作笔记工具书出版,但当作专业写作书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它是科研和非虚构类写作者的刚需。即使不搞科研、不写论文的你,这本书也能让你豁然开朗。上学时,老师限定了一个框,抄抄板书、背熟知识点就能成为好学生;但工作后,解决问题、搞研究、做产品、提创意,再用那种拼图式学习法、学生笔记法必将力不从心。应该怎么做呢?你可以从本书中得到答案。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我们可以不定期地提取先前的想法和事实,并将它们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正是专家们推荐的学习方式。

    • ⏱ 2023-07-16 20:58:08

推荐序三 用卡片笔记积累你的知识复利

  • 📌 从本质上讲,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而使用这套系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一次升级——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 ⏱ 2023-07-16 20:35:35
  • 📌 这本书除了讲述卡片笔记写作法,作者申克·阿伦斯还阐述了许多卢曼反直觉的思考方式,比如拒绝做知识的搬运工,必须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比如需要记录的是知识,而非信息;比如不需要进行机械分类,而是让关系慢慢地自动生长出来等。让你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看待“做笔记”这件事背后蕴藏的深层思考。

    • ⏱ 2023-07-16 20:35:10

译者序

  • 📌 本书所介绍的方法适用于大多数人。书中的原型尼克拉斯·卢曼,原本就和如今的大多数人一样,做着朝九晚五的公务员工作,平日里回家以后就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连最初做笔记的方式也和大多数人没有差别,比如在空白处写写评论。只是他很快意识到这样做笔记除了会得到大量笔记,不会有任何成果。于是,卢曼改变了记笔记的方式,转而将笔记记到卡片上,收集到卡片盒里,并且经常思考某些笔记如何与另一些笔记建立联系。在卢曼的卡片盒里,一个个原本孤立的想法渐渐变成了想法集群,并衍生出更多系统性的思想。这套笔记系统成了卢曼的生产力引擎,使他这个酿酒师的儿子从公务员变成了社会学教授,并使他凭借高质量、高产出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 ⏱ 2023-07-16 21:05:06
  • 📌 以往教授笔记方法的图书多以两类为主:一类是教授记笔记的形式,比如一页纸法、九宫格法、思维导图法;另一类则以教授原理为主,如费曼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PQ4R法等。这些内容大多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即让大家把笔记记起来,但是久而久之积累下来的笔记将把我们引向何处却很少提及。常见的情况是这学期记了很多笔记,下学期又重新开始,或者是读某本书记了一些笔记,读另一本书时又重新开始记。这样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学习成果不能跨领域、跨时间形成累积,不能帮助我们取得更大的作为。非常可惜。

    • ⏱ 2023-07-16 20:58:07
  • 📌 本书以卢曼卡片盒为核心的一整套记笔记流程,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效地记录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想法还可以汇聚成想法集群,在我们学习其他内容时帮助我们理解,在我们需要输出时可以引用已有的素材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 ⏱ 2023-07-16 20:38:10
  • 📌 因为平日里的所读所想都已经被记录,众多的想法集群再经过长期的迭代,甚至都已经孵化出了论文的雏形

    • ⏱ 2023-07-16 20:35:34
  • 📌 不需要为在自己和热点之间寻找结合点而焦虑,因为你平日里的输入就是在输出,最后写出来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 2023-07-16 20:58:10
  • 📌 当开始写译者序时,我遇到了作者在书中说的情况,即有太多东西想写,需要精心做出取舍并组织好内容。而现实中当我们想写一些东西时,却往往不知道从何写起,只能面对着空白屏幕或白纸从零开始,然后凭感觉、凭记忆、凭运气去写作。这也正是本书所说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工作流程的区别之一。前者是把功夫花在平时,当我们前期学习时,就以一种聪明的方式记笔记,这些笔记会成为我们日后的生产性资料。后者常常是以计划开始,然后围绕某个主题去搜集资料,这样就难免有很大的随机性,甚至经常要持续面临阶段性的风险和可能最终失败的代价。

    • ⏱ 2023-07-16 20:53:23
  • 📌 为什么要记笔记?我们看书学习时会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洞见来之不易,如果不记笔记,往往会转瞬即逝,因此记笔记可以巩固我们的思考成果。自己的思考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同于原始的知识,有时哪怕是精简一下语言,调整一下语序,使得下一次再查看时不需要花费和第一次一样多的时间,那么我们花在第一次学习上的时间也就有了价值。更不要说像本书建议的那样,用自己的语言,以标准化的格式记下笔记,再在笔记之间建立联系,产生更多新的想法了。一个笔记系统不仅可以是我们的外接大脑,也可以是生产力的助推器。

    • ⏱ 2023-07-16 20:53:29
  • 📌 为什么同样都是记笔记,却很少有人能像作者和书中介绍的卢曼那样轻松且顺利地做研究呢?

    • ⏱ 2023-07-16 20:35:25
  • 📌 这是一套工作流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加上几个概念那么简单。为了形成这套工作流程,我们需要先自己阅读本书,然后用自己的话记下自己的理解,并要巩固这些思考成果。

    • ⏱ 2023-07-16 20:35:25
  • 📌 既然书中介绍的卢曼卡片盒方法那么好,为什么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用这套方法取得像卢曼一样杰出的成就呢?书中提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普遍认为巨大的成就一定来源于伟大的想法,这和译者的切身感受一致——一些人已经用Anki(一款很受欢迎的间隔复习软件)提高了学习质量,另一些人则还在寻找所谓的更厉害的工具。其实哪有什么惊人绝技,有的只是把简单有效的方法用到极致罢了。

    • ⏱ 2023-07-16 21:05:09
  • 📌 许多外国人写的书在中国读者心里都有一种“明明可以通过一篇文章说清楚的事情,却偏偏要写一本书”的印象,本书却是个例外,至少对那些具备相关知识或经验的读者,或者是愿意花时间将原理付诸实践的读者来说,信息量其实很大,而且是常看常新。

    • ⏱ 2023-07-16 20:35:03
  • 📌 比如本书的核心,将记笔记分为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三类,许多人或多或少地都在做某些方面,但为什么做不好呢?可能也记了很多灵感,但是不是因为分散在许多个地方而没有集中于一处,并且没有及时整理呢?在记笔记时,是抄录,还是用自己的话?是有选择地记,还是什么都想记?在整理文献笔记时,是否以标准化的统一格式记录?记了永久笔记以后,能否像卢曼一样,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在笔记中漫游、思考和寻找可能的联系?这些读起来很容易,但做得到或做不到,结果却是云泥之差。

    • ⏱ 2023-07-16 20:58:07
  • 📌 如果读者只是从网上浏览了别人分享的关于这本书的书摘,那么这种既不是自己的理解又没有语境的干货,就很难在自己的知识、情感和实践层面等找到契合点,这就是教育学上讲的“惰性知识”,自然很难为己所用

    • ⏱ 2023-07-16 21:05:09
  • 📌 如果读者看过原书,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却没能记得住,或者习惯性地用一句“一看就会、一做就废”来搪塞自己,那么可能忽视了学习心理学上关于成功模仿的四要素——观察、保持、复现和动机

    • ⏱ 2023-07-16 21:04:54
  • 📌 书中提到了两种记忆方式,一种“提取强度”,采用Zettelkasten等工具,通过建立频繁的联系来增强记忆;另一种是“存储强度”,通过闪卡类工具,如译者长期在普及的Anki软件,通过间隔复习来增强记忆

    • ⏱ 2023-07-16 21:04:55
  • 📌 只有先记住,让原理在头脑中保持住,才有下一步在实践中复现的可能性。

    • ⏱ 2023-07-16 20:35:43
  • 📌 由于自身知识的不足,我们常常在第一次学习时错过某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又由于实践的缺乏,常常会忽略某些重要的方面。

    • ⏱ 2023-07-16 21:04:59

导论

  • 📌 每个人都离不开写作。尤其是在学术界,学生要写,教授要写,而非虚构类写作者们作为本书旨在帮助的第三类人,他们显然也需要写。这里所说的写作,不一定指写论文、写文章或写书,也包括日常基本的写作或记录。当需要记住些什么时,无论是一个想法、一句话,还是一项研究成果,我们往往都需要写下来,还会借助写来组织自己的思想,或者与他人交流。学生不仅在考试的时候需要写东西;即使是准备参加口语考试,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拿起笔和纸来准备考试。我们要写下那些我们担心忘记的东西,而且要写下那些我们试图记住的东西,每一点脑力耕耘都是从一条笔记开始的。

    • ⏱ 2023-07-16 21:04:49
  • 📌 具体来说,现有的写作类书籍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形式上的要求,主要讲写作风格、结构,或如何正确引用文献;第二类主要给予心理方面的指导,教你如何在精神不崩溃的情况下,赶在导师或出版商拒绝再一次推迟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你的作品

    • ⏱ 2023-07-16 21:05:13
  • 📌 这些写作书的共同点都是教大家从空白的屏幕或一张白纸开始写作,而忽略了记笔记这个关键的步骤,并没有让人真正明白改善写作的组织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似乎忘记了,写作过程的开始远早于在空白的屏幕上落笔,而实际写下论点也只是这个过程中最小的部分。本书旨在告诉你,如何将你的想法和发现,高效地转化为令人信服的书面作品,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卡片盒笔记宝库。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可以利用这个笔记宝库让自己的写作变得更容易、更有趣,还可以用来长期学习,产生新的想法。最重要的是,你每天都可以用写作的方式来推进你的项目。

    • ⏱ 2023-07-16 20:58:03
  • 📌 写作并不是学习、研究和探究之后的事情,而是这些工作的媒介。每天的写作、记笔记和打草稿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它对我们所做的工作至关重要

    • ⏱ 2023-07-16 20:35:26
  • 📌 虽然再好的“呼吸”技巧也很难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多大的改变,但是我们在组织日常写作的方式上的任何改进,包括如何记录所见所得,以及引发的所思所想,都可能会在我们真正面对空白纸张或屏幕的那一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 ⏱ 2023-07-16 20:35:02
  • 📌 人们不重视记笔记的另一个原因是,即使笔记记得不好,也不会立即得到任何负面的反馈。因此,没有直接的失败体验,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改善需求

    • ⏱ 2023-07-16 21:04:48
  • 📌 大多数人苦于写作的原因都差不多,就是因为他们相信或者被迫相信写作是从一张空白页开始的。如果你认定手头确实没有什么可写,你当然就会感到恐慌。仅仅在脑子里感觉满满完全不够,因为把想法写在纸上才是最难的。这就是为什么良好的笔记是构建好的、有成效写作的基础。把已经写好的东西整理成另一篇书面作品,比把所有的东西都在脑海里组合起来,再从脑海里捞出来写在纸上,要容易得多。

    • ⏱ 2023-07-16 21:05:02
  • 📌 综上所述,一篇论文的质量和写作的难易程度,更多取决于在确定题目之前为写作所做的准备。

    • ⏱ 2023-07-16 20:58:08
  • 📌 衡量人们能否取得学术成就,最重要的不是看他们头脑中发现了什么,而是看他们平时功夫到不到位

    • ⏱ 2023-07-16 20:57:57
  • 📌 事实上,在智力的各种因素中,起最大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一个人具备怎样的自律或自控力来处理手头的事务(Duckworth and Seligman,2005;Tangney,Baumeister,and Boone,2004)。

    • ⏱ 2023-07-16 20:35:34
  • 📌 其实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行动力。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以聪明的方式去完成,如无意外,你就一定能够成功。其实,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消息是,虽然我们的智商很难提高,但似乎只要有一点意志力,我们就可以掌控更多的自律性。坏消息是,我们其实没有这种控制自己的能力,仅仅靠意志力形成自律或自控力绝没那么容易。就我们今天所知,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它消耗得很快[1],而且从长期来看,也没有那么多手段快速提升意志力(Baumeister,Bratslavsky,M uraven,and Tice,1998;M uraven,Tice,and Bau meister,1998;Schmeichel,Vohs,and Bau meister,2003;Moller,2006)

    • ⏱ 2023-07-16 21:05:08
  • 📌 自控和自律与环境的关系远比与个人的关系大得多(Thaler,2015),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

    • ⏱ 2023-07-16 21:05:07
  • 📌 如果一个人特别想做某件事,他也用不着靠意力去完成。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不存在冲突,所以每项有趣、有意义、明确的任务都会被完成,而且这样的任务每次都能比靠意志力完成得好。如果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你有意志力,而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着你离成功不远了。而组织写作和记笔记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 ⏱ 2023-07-16 21:04:42
  • 📌 关于意志力或“自我损耗”的研究目前还众说纷纭。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从长远来看,依赖用意志力来完成一件事情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策略。参见Inzlicht/Friese 2019

    • ⏱ 2023-07-16 20:57:59

第一章 绪论

  • 📌 此前,人们在教授写作和记笔记的技巧时通常都不太考虑写作的总体流程,而本书的目的正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 ⏱ 2023-07-16 20:35:15
  • 📌 “我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我不喜欢的事情。每当我思路卡顿的时候,我就会转头去做别的事情。”好的安排可以让你做到在不同的任务间自如切换,而不会破坏整体安排,也不会漏掉重点部分。

    • ⏱ 2023-07-16 21:05:07
  • 📌 具有优秀结构的笔记是你可以信任的写作宝库。这样你就不必记住或记挂着每一件事,从而可以把你的大脑从沉重的记忆负担中解脱出来。如果你能信任笔记系统,就可以不必拼命用大脑记住所有东西,从而可以集中精神去思考重要的东西,比如文章的内容、论点和想法

    • ⏱ 2023-07-16 21:04:43
  • 📌 如果把“写论文”这个无定式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而清晰的独立任务,你就可以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完成一件事之后,再做下一件事。安排得当,写作就会很顺利,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心流状态中,甚至会忘记时间,不停地写下去,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Csikszentmihalyi,1975)。

    • ⏱ 2023-07-16 21:04:46
  • 📌 作为学生、研究者和非虚构类写作者,我们在时间安排上比别人有更多的自由,但最伤脑筋的问题仍然是拖延和动力不足。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找不到有趣的主题,而是所用的工作流程不合适,这样的流程不但不能把我们导向正确的方向,反而成为一种羁绊。一个好的、有条理的工作流程,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占据主动,有更多的自由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 ⏱ 2023-07-16 20:58:01
  • 📌 做事情有清晰的结构与制订做事计划截然不同。制订计划是给自己强加条条框框,进度变得按部就班。如果想按照计划推进,你就得用意志力逼迫自己,这样容易导致自己陷入意志消沉的状态,而且这种方式也不适合像研究、思考或持续学习这样的开放式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随着每一个新的见解、理解或成果而调整下一个步骤——理想的情况是定期调整

    • ⏱ 2023-07-16 20:58:05
  • 📌 可是思考的洞见本来就是无法预知的,如何能靠计划制订出来?一个巨大的误解是:如果不制订计划,就只能是漫无目的地乱写一气。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 ⏱ 2023-07-16 20:38:07
  • 📌 遗憾的是,就连现在的大学也倾向于把学生都培养成计划制订者。当然,如果你坚持不懈地遵照计划执行,通过考试是没问题的,但这种方式不会使你成为掌握学习、写作、记笔记本领的高手

    • ⏱ 2023-07-16 20:35:32
  • 📌 计划制订者在完成考试后多半不会继续自主学习,而是庆幸考试终于结束了。而真正的高手则不会考虑主动放弃已经被证明是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而是会用一种能够真正产生洞见、积累和激发新想法的方式学习。我相信本书的读者都更愿意做一名真正的高手,而不是成为一个计划至上者。

    • ⏱ 2023-07-16 20:35:14
  • 📌 优秀的学生看问题不满足于浅尝辄止,他们常越过自己学科的藩篱去窥探外界。一旦这么做了,即使是在得不到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应对纷至沓来的想法,也不会再回头和别人一样行事。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一个系统来跟进不断增加的信息库,使人能够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聚合起来,然后产生新的想法。

    • ⏱ 2023-07-16 21:04:49
  • 📌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Kruger and Dunning,1999)。成绩差的学生对自己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只有他们接触到外面大量的知识,才能看到自己所掌握的东西有多匮乏。

    • ⏱ 2023-07-16 20:35:16
  • 📌 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宣扬观点,更是获得有价值洞见的主要工具。

    • ⏱ 2023-07-16 21:05:11
  • 📌 即使你不是为了推演一套宏大的理论,而只是想梳理所阅读的内容、整理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路,你也必须整理越来越庞杂的文字,特别是还想在笔记间建立联系和通过笔记获得新想法的时候

    • ⏱ 2023-07-16 20:53:23
  • 📌 大多数人通过将笔记拆分成堆、成叠或放入单独的文件夹来降低其复杂性,还会按主题、子主题对笔记进行分类,使笔记看起来不那么复杂,但这也只是一时的,而且这样的整理过程会降低我们发现笔记间潜在联系的可能性,造成笔记的可用性和实用性难以兼顾。

    • ⏱ 2023-07-16 21:05:15
  • 📌 我们没必要重新发明一套方法,只需要结合两个众所周知且经过验证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简单的卢曼卡片盒技术,这是本书的核心。

    • ⏱ 2023-07-16 20:53:30
  • 📌 第二个方法同样重要。如果你不改变工具所涉及的日常工作,即使是最好的工具也不会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就像如果没有合适的道路来驾驶汽车,就算最快的汽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正如每一种行为的改变一样,工作习惯的改变也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新的做法一开始可能会让你感到别扭,觉得不像凭直觉去做那样有必要性,这很正常。但是,当你习惯于做这种笔记时,你会觉得它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你会怀疑以前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 ⏱ 2023-07-16 20:38:06
  • 📌 戴维·艾伦(David Allen)在《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2001)一书中强调了“总体工作流程的重要性”。艾伦的这套理论简称为GTD,所以大部分知识工作者都知道“GTD”,因为它行之有效。GTD的原则是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事情收集到一起,并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倒不是说要落实所有曾经计划做的事情,而是要从中做出明确的选择,并定期检查任务是否仍然符合大局

    • ⏱ 2023-07-16 20:58:02
  • 📌 只有明确知道从重要到琐碎的事情都已经处理妥当,能够放开手脚专注于眼前的事情时;只有当工作记忆中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滞留,没有任何东西占用宝贵的精神资源时,我们才能体验到艾伦所说的“心如止水”——在这种状态下,就可以专注于眼前的工作,而不会被其他想法分散注意力

    • ⏱ 2023-07-16 20:58:05
  • 📌 大多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并不是源于我们的环境,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思想。

    • ⏱ 2023-07-16 20:53:34
  • 📌 遗憾的是,戴维·艾伦的技术不能简单地转化到有洞见的写作任务上。原因之一是,GTD依赖于明确界定的目标,而写作所需要的洞见则无法明确地预先界定。

    • ⏱ 2023-07-16 20:38:06
  • 📌 我们一开始的想法通常是非常模糊的,思路会在研究过程中才变得越来越清晰(Ahrens,2014)。因此,以洞见为目的的写作必须以更开放的方式组织。另一个原因是,GTD要求将项目分解成更小、更具体的“下一步”。当然,有见地的写作或学术工作也是一步一步完成的,但这些工作多半太小,不值得写下来(比如查脚注,重读一章,写一段话),或者太宏大,不能一次完成。而且我们也很难预料到下一步之后要走哪一步——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脚注,然后迅速查看;也可能会试图理解一段话,需要查找一些释义;还可能做了一条笔记,再回去阅读,然后跳起来写下一个在脑海中形成的句子

    • ⏱ 2023-07-16 21:04:53
  • 📌 写作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我们常常要在不同的任务之间不断地切换。细化管理到那种程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放大到更大的范围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帮助,因为随后还会有下一步任务,比如“写一页”。你计划“写一页”并不达标,因为经常会有一大堆其他事情花去你一个小时甚至一个月。

    • ⏱ 2023-07-16 20:35:19
  • 📌 一个成功组织的秘诀在于整体观。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处理好,否则被忽视的那部分会绊住我们,导致不重要的任务也变得紧急

    • ⏱ 2023-07-16 21:04:57
  • 📌 对写作而言,从研究到校对,都是环环相扣的。所有小步骤都必须以一种方式联系起来,能够从一项任务无缝地进入另一项任务。但这些步骤又要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使我们能够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灵活地做需要做的事情。而这也是戴维·艾伦的另一个见解:只有当信任系统,而且知道一切都可以处理好的时候,大脑才会放开,才能专注于手头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像GTD一样全面的笔记系统,但它又要适合开放式的写作、学习和思考过程。我们下面要讲的卢曼卡片盒正是这样一种笔记系统。

    • ⏱ 2023-07-16 21:04:44
  • 📌 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结束后,他就找借口回家,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阅读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哲学、组织理论和社会学内容。每当遇到不同寻常的事情,或者对所读内容有想法时,他都会记下来

    • ⏱ 2023-07-16 21:05:15
  • 📌 卢曼也曾像大多数人那样记笔记,在文本的空白处写评论,或者按主题收集手写笔记,但过了一段时间,他意识到自己的笔记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改变了记笔记的方式。他没有再将笔记添加到现有的类别或相应的文本中,而是将它们全部写在小纸片上,并在纸片的角上编号,然后将它们收集到卡片盒中。

    • ⏱ 2023-07-16 20:35:21
  • 📌 一个想法、一条笔记只有在它的上下文语境中才有价值,而上下文并不一定是它的出处。所以,他开始思考一个想法,那就是如何让笔记与不同的上下文相联系并起到相应的作用。如果只是把笔记积累在一个地方,除了产生大量的文字,不会再有其他的成果。但他用卡片盒收集笔记的方式,使收集的笔记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各部分的总和。他的卡片盒成了他的对话伙伴、主要的创意来源和生产力引擎,对他组织和发展他的思想大有裨益。这种方法很有效,所以他觉得用卡片盒开展工作很有意义。

    • ⏱ 2023-07-16 20:35:30
  • 📌 与一些毕生追求事业的学者竭力从一个想法中挤出尽可能多的出版物不同,卢曼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他那源源不断的想法比他能够写下来的还要多,他的文字读起来就像他在努力通过一本出版物展现出尽可能多的见解和想法。

    • ⏱ 2023-07-16 21:05:06
  • 📌 德国社会学家约翰内斯·F.K.施密特(Johannes F.K.Schmidt)在对卢曼的工作流程做了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他的庞大产出只能用他独特的工作方法来解释(Schmidt,2013)。这个方法从来都不是秘密,卢曼对此一直是公开的,他经常提到他的生产力源于他的卡片盒。早在1985年,别人问他如何能够实现高产的问题时,他都是这样回答:“当然,我并不是什么事都自己想。它们主要是在卡片盒里发生的”(Luhmann,Baecker,and Stanitzek,1987)。但很少有人仔细研究卢曼的卡片盒及其使用方法,人们只是把他的解释当作天才谦虚的说辞。

    • ⏱ 2023-07-16 20:57:58
  • 📌 虽然他的高产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比起他的出版物的庞大数量或他的著作的超高水平,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似乎没有付出多少心血就实现了这一切。他强调自己从不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他甚至说:“我只做容易的事情,我只在马上知道要怎么写的时候才会写作。如果我有片刻的动摇,我就会把这件事放在一边,然后继续做别的事”(Luhmann et al.,1987)。

    • ⏱ 2023-07-16 20:35:20
  • 📌 一直到现在,仍然几乎没有人真正相信这种说法。我们仍然习惯性地认为一个人要取得巨大的成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不愿意相信,我们只要简简单单地改变一下工作方式,就不仅可以使工作效率更高,而且工作会变得更有趣。

    • ⏱ 2023-07-16 21:05:13
  • 📌 哪怕工作很艰苦,只要符合我们的内在目标,并且我们觉得可以掌控,工作就会很有趣。而如果以一种僵化的方式来安排工作,当事情发生变化而无法调整时,工作就有可能停滞不前、无法完成。

    • ⏱ 2023-07-16 21:05:12
  • 📌 保持掌控感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控制。为了保持控制,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最好开放自己的选择权,而不是把自己限制在最初的想法里。对于写作,尤其是以洞见为导向的写作,问题会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可能我们所处理的材料与原来的想象大相径庭,也可能我们会有新的想法,这些都会改变工作的思路。只有当工作的方式足够灵活,允许这些细小而频繁的调整,我们才能保持兴趣、动机和工作的一致性,这就是毫不费力地工作的前提。

    • ⏱ 2023-07-16 20:58:00
  • 📌 卢曼能够专注于眼前的重要事情,迅速拾起落下的工作,并保持对过程的控制,是因为他的工作结构允许他这样做。如果工作环境足够灵活,能够适应我们的工作节奏,我们就不需要在阻力中挣扎。对成功人士的研究一再证明,成功不是源于强大的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而是源于高明的工作环境事先避免了阻力(Neal et al.,2012;Painter et al.,2002;Hearn et al.,1998)。

    • ⏱ 2023-07-16 20:58:03
  • 📌 要想在学术和写作上取得成功,离不开聪明才智,但如果缺乏一个外在的系统来记录和组织你的思想、观点和收集到的论据,或者你不知道如何把这个系统融入日常工作中,那么你的劣势就会非常明显,根本无法用高智商来弥补。

    • ⏱ 2023-07-16 20:35:30
  • 📌 卡片盒使用手册这个系统的核心——卡片盒是如何工作的呢?严格来说,卢曼有两类卡片盒:一类是文献卡片盒,里面有文献和对文献内容的简要说明;另一类是主卡片盒,主要是他针对所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这些笔记都写在索引卡片上,存放在木质卡片盒里。当他读到值得记录的内容时,就会在卡片的一面写上书目信息,在另一面对内容做简要的笔记(Schmidt,2013)。这些笔记最终会被放入文献卡片盒里。接下来,在不久之后他会查看简要笔记,并思考这些笔记与自己的思考和写作的相关性。然后,他将转向主卡片盒,在新的索引卡片上写下他的想法、评论和思想,每个想法只用一张卡片,并只写在卡片的一面上,以便以后不必把它们从盒子里拿出来就可以阅读。卢曼的笔记通常简明扼要,一张卡片上足可以写下一个想法,但有时也会再加一张卡片来延展一个想法。

    • ⏱ 2023-07-16 20:38:12
  • 📌 他在记笔记时通常会注意卡片盒中已有的笔记。而关于文献的笔记虽然简短,但他写得非常认真,与他在最后手稿中笔记的风格并无太大差别:都是用完整的句子,并明确地引用他从哪些文献中获取材料。更多的时候,一条新的笔记会直接跟进另一条笔记,并成为一个较长笔记链的一部分。这时他会在卡片盒中的其他卡片上添加上引用信息,其中有的卡片相隔不远,有的则是在完全不同的区域和相关文献中。有些笔记是直接相关的,读起来更像是评论,有些则包含了不太明显的联系,孤立存在的笔记很少。卢曼并不只是照抄他所读过的文章中的观点或引文,而是将其从一个语境转化到另一个语境。这很像翻译,不同的语境用不同的词描述,但是要尽量真实地保持原意。用笔记记下“作者在某一章详细证明了他的方法”,比引用文中任何词句都更能充分地描述这一章的内容。

    • ⏱ 2023-07-16 20:35:19
  • 📌 卢曼笔记的诀窍在于,他并不是按主题来组织他的笔记,而是以相当抽象的方式给它们编上数字。这些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为了永久地标识每条笔记。如果一条新的笔记可以直接指向一条已经存在的笔记,比如评论、更正或补充,或与之相关,他就直接把新笔记加在已有笔记后面

    • ⏱ 2023-07-16 20:53:29
  • 📌 每当卢曼添加一条笔记时,他都会检查他的卡片盒中是否有其他相关的笔记,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可能的联系。直接在一条笔记后面添加新笔记只是方法之一,另一种方法是在这条笔记和(或)其他笔记之间添加一个链接,另一条笔记可以在系统中的任何地方。当然,这非常类似于我们在互联网上使用超链接的方式。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 ⏱ 2023-07-16 20:35:23
  • 📌 通过添加这些笔记之间的链接,卢曼能够将同一条笔记添加到不同的上下文中。不同于其他系统一开始就有一个预设的主题顺序,卢曼笔记法是自下而上地开发主题,然后在卡片盒中不断地添加笔记,基于这个卡片盒,通过排序相关笔记的链接,来对一个主题进行整理。

    • ⏱ 2023-07-16 20:38:11
  • 📌 卢曼笔记系统的最后一个元素是索引,他会从这个索引中引用一两条笔记,作为进入某个思路或主题的切入点。当然,带有分类收集链接的笔记是很好的切入点

    • ⏱ 2023-07-16 20:35:18
  • 📌 了解了卢曼卡片盒的工作原理,接下来你只需要了解如何利用它。而理解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了解一下我们思考、学习和发展思想的方式。如果非要将其归纳为一个要点,那就是我们需要一个可靠而简单的外部架构来思考,以弥补我们大脑的局限性

    • ⏱ 2023-07-16 21:04:56

关于写作,你需要做的

  • 📌 关于写作,你需要做的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文章并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写起,而是已经有某个友好的精灵(或者是高薪聘请的助理——随便可以利用的人或工具)为你准备了论文初稿。这个初稿已经有一个完全成熟的论点,包括所有的参考资料、引文和一些非常高明的想法。唯一要做的就是修改这个初稿,然后把它寄出去。修改初稿不仅除了要找出错别字,还有一些其他工作要做。编辑文稿是需要专注的工作,你必须重新修改某些句子的措辞,删除一些多余的句子,也许还要增加几句甚至几段话来填补论证漏洞。不过,这时候任务已经很明确了,没有什么是在几天内完成不了的,当然也没有什么是你难以激励自己去做的。当终点线就在眼前时,每个人都会有动力。显然,从初稿到成稿这一步没有任何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你不是那个要编辑初稿并把它变成最终论文的人,而是那个要准备这个初稿的人,如何才能快速实现这一目标呢?如果你已经把需要的所有东西都摆在面前,包括观点、论点、引文、已写好的长段落、完整的参考书目和文献等,而且这些不仅仅是现成可读的,还是已经按照有描述性标题的章节排好顺序的,如果这样,完成初稿就简单多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明确的任务,不用担心句子是不是够完美(其他人会处理),不用费心找资料和想出点子(其他人已经搞定了),你只需要专注于把一连串想法变成连续的文字。同样,这仍然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如果想把它做得很好,你必须付出一些努力。你可能会发现一个论点中有缺失的步骤,而不得不补上,也可能想重新整理一些笔记,或者舍弃一些你认为不太相关的东西。但是,这同样不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所幸它不需要完美。所以,完成初稿这一步同样没有问题。将已有的笔记整理好,尤其是当其中一半已经整理好的时候,这个任务也同样是可控的。信不信由你,在卡片盒笔记系统中搜索一系列的讨论、大量的材料和想法,是很有趣的。它不需要你像构思一个句子或理解一段困难的文本时那样专注,你的注意力可以很随意,你甚至可以用玩的心态去做这件事。只需要很少的注意力,你就能看到这些笔记之间的联系和全局。你能清楚地看到哪些长串的论证已经成型,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你确实需要找一些具体的笔记,你可以翻阅索引。这一步依然没有问题。现在你就明白了,你不需要等待精灵出现,因为很显然每一步不仅在你的能力范围内,而且简单明了:你只需要把笔记集中起来并将它们整理好,把这些笔记变成文稿,复查一下就行了。

    • ⏱ 2023-07-16 21:04:48
  • 📌 大家会认为,记笔记才是最关键的工作。它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时间、耐心和意志力,你可能会在这项任务的重压下崩溃——事实并非如此,这其实是最简单的部分。因此,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手里随时都拿一支笔(或者手头有电子笔记)。在做最关键的工作的同时记笔记,如果做得好,二者能够相辅相成。写,无疑是我们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的最佳催化剂。如果手中随时拿着笔,你在思考、阅读、理解和产生想法的同时,笔记也就写好了,所以无论如何,如果你想好好地思考、阅读、理解和产生想法,你手里必须有一支笔。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 ⏱ 2023-07-16 21:04:58
  • 📌 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思维专家对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但是,正如利维所写的那样:“无论内部过程是如何实施的,你都需要了解思维对外部框架的依赖程度”(2011)。如果有一件事是专家们一致同意的,那就是你必须将你的想法外显化,必须把它们写下来。理查德·费曼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同样强调这一点。写作使我们更有可能理解所读到的东西,记住所学到的东西,并让我们的想法变得有意义。而既然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写,为什么不利用写笔记为我们未来的出版物积累资源呢?

    • ⏱ 2023-07-16 20:38:03
  • 📌 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是每个学习者、研究者或写作者的主要工作。如果你通过写作来提高这些活动的水平,你会得到有力的推动。如果你用卡片盒方法记笔记,它将能极大地推动你进步

    • ⏱ 2023-07-16 20:34:53
  • 📌 1.记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不必多虑如何写或者写什么。这些都是闪念笔记,仅仅是你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不用想太多其他东西。可以把它们放到一个你定义为“收集箱”的地方,稍后统一处理。我通常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但如果碰巧没带,我也会用餐巾纸或收据来写,有时候我也会用手机留下必要语音记录。如果你已经整理好自己的想法,而且时间比较宽裕,也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把想法写下来,作为一条已完成的永久笔记放在你的卡片盒里。

    • ⏱ 2023-07-16 21:04:58
  • 📌 2.记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最后把这些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中。

    • ⏱ 2023-07-16 20:58:01
  • 📌 3.记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现在打开你的卡片盒,仔细阅读你在第一步或第二步所做的笔记(最好每天一次,以及在你开始遗忘为什么记它之前),并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因为这里面只包含你感兴趣的东西,所以翻阅卡片盒很快就可以完成。这种笔记上的思想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新的信息是否与你卡片盒里或脑海里已有的信息相互矛盾、相互一致、相互印证或相互补充?是否能把已有的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又引发了什么问题?你可以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并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此时,扔掉第一步的闪念笔记,把第二步的文献笔记放入你的文献管理系统。待所有重要的内容都进入卡片盒后,你就可以忘记它们了。

    • ⏱ 2023-07-16 20:38:02
  • 📌 4.现在把你新写的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方法如下:(1)把每一条笔记都归档在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笔记后面。如果使用软件,你可以把一条笔记“放在”多个笔记后面;如果你像卢曼那样使用纸笔记笔记,就必须将笔记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并手写添加其他笔记的链接。看新笔记与哪条笔记直接相关,如果还没有与其他笔记直接相关,就把它放在最后一条笔记之后。

    • ⏱ 2023-07-16 20:35:22
  • 📌 (2)给相关笔记添加链接。

    • ⏱ 2023-07-16 20:35:21
  • 📌 5.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你可以看看目前有什么,缺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广泛阅读来挑战和加强自己的论点,并根据了解到的新信息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论点。多做笔记,进一步发展思路,看看事情的发展方向。自己跟着兴趣走,一直选择有望获得最深刻见解的那条路。以你所拥有的东西为基础,即使你的卡片盒里还没有任何东西,你也永远不会从零开始,因为你的脑海里已经有了需要检验的想法、需要挑战的观点和需要回答的问题。不要为一个主题进行头脑风暴,而是要看一下卡片盒,看看哪里已经形成了笔记链,哪里已经建立了想法群;如果另一个更有希望的想法已经成型,就不要执着于前一个想法。你对某件事情越感兴趣,就会阅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进而收集的笔记越多,最终越有可能从中提出问题和想法。它可能正是你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东西,但更有可能是你的兴趣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洞见的作用。

    • ⏱ 2023-07-16 20:53:33
  • 📌 一段时间后,会积攒到足够多的想法去确定一个写作主题。这时,你的主题是基于你所拥有的素材,而不是基于即将阅读的文献可能提供的未知想法。思考一下这个主题的内在联系,收集所有与之相关的笔记(大部分的相关笔记已经有了一定顺序),把它们复制到大纲软件中[3],并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好。看看哪些还不够,哪些是多余的。不要等着所有的东西都集齐,而是要积极思考,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和记笔记,以改进你的想法、论点和架构。

    • ⏱ 2023-07-16 20:35:29
  • 📌 7.把你的笔记变成初稿。不要简单地把笔记复制到手稿里,要把它们转化成连贯的内容,并将它们嵌入到你论点的上下文中,同时从笔记中得出你的论点。检查论点中的漏洞,想办法完善或改变论点。8.编辑、校对你的稿子。拍拍自己的肩膀,然后开始写下一篇文稿。

    • ⏱ 2023-07-16 20:35:12
  • 📌 你绝不会只写一个想法,而是在不同阶段同时会写出很多不同的想法,这正是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真正优势所在。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地一次思考多个问题,而且在将来可以萌发更多思考和写作主题,可能不是为了学术,也不是为了发表,但肯定能让自己的知识增长

    • ⏱ 2023-07-16 20:38:05
  • 📌 随时收集,不要让任何好的想法白白浪费。你可能会读某本书,希望它能对你写的某篇论文有用。也许你读错了书,但它仍然可能包含一些有趣且值得记录的想法,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 ⏱ 2023-07-16 20:35:29
  • 📌 事实上,你读到的每一篇文章都不大可能包含你所寻找的全部信息,而又不包含你不需要的其他内容。否则,你肯定已经知道里面的内容,也就没有理由去读它了。[4]弄清楚某篇文章是否值得阅读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读它(哪怕只是读一点点),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一生中会不断遇见有趣的想法,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对我们打算要写的那篇论文有用,为什么要让它们浪费掉呢?做个笔记,并将其添加到你的卡片盒中。新卡片会进一步改善已有的卡片。每一个想法都会增加群聚效应的临界量,最后你可以把一个个单纯的想法集合起来,变成一个想法生成器。

    • ⏱ 2023-07-16 21:04:50
  • 📌 典型的日常工作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环节,比如阅读并记笔记;对卡片盒中的笔记建立关联,这个过程又会激发你新的想法;记下这些想法,并将它们添加到讨论中;写到纸上时,你又发现论点中有一个漏洞,于是到卡片笔记系统中去查找缺失的链接;你关注到一个脚注,细加研究,可能会为正在写的论文中加上一条合适的引用。

    • ⏱ 2023-07-16 21:05:11
  • 📌 阅读的关注点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你认为某些材料对于完成最紧急的论文不是绝对必要的,当然可以不读,但你仍然会从中遇到很多想法和信息。因为偶然遇到的东西占了我们学习的大部分,所以多花一点时间把它们添加到笔记系统中是很有意义的。

    • ⏱ 2023-07-16 21:05:05
  • 📌 每天吸收一点信息,然后根据兴趣进行过滤,这对我们未来理解、思考和写作都大有裨益。而且,最好的想法往往出乎意料。

    • ⏱ 2023-07-16 20:35:15
  • 📌 大多数人都会同时进行不同的思考活动,他们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想法上,然后把它搁置一段时间,直到想清楚如何进行下一步之后,再把这个想法捡起来。那就表明,现在能够拾起另一个想法,对稍后再回到先前的想法是有帮助的。保持这种灵活性更为现实,而且不必担心中断后会重新开始。

    • ⏱ 2023-07-16 21:04:54

关于写作,你需要具备的能力

  • 📌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理念——专注于事情的根本,而不是把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

    • ⏱ 2023-07-16 20:35:18
  • 📌 学术写作本身并不是一个需要各种复杂工具的复杂过程,但它却常常被不必要的干扰所阻碍。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收集和接受了各种学习和记笔记技巧,比如:在重要句子下面画线(必要时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在文本的空白处写评论,做摘要,采用SQ3R[5]或SQ4R[6]等阅读方法,写日记,进行主题头脑风暴,或按照复杂的步骤清单进行写作,还有可能借助于无数个学习和写作的应用软件和程序,这些技巧本身很少是特别复杂的,但人们在使用它们时通常都不考虑实际的工作流程,于是很快使事情变得一团糟。由于这些技巧之间没有真正的配合,用了这些技巧反而使工作变得极其复杂,导致什么事都很难完成。

    • ⏱ 2023-07-16 21:04:45
  • 📌 好的工具并不是在我们已有的工具基础上增加功能和更多的选择,而是帮助我们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系统提供了一个外置工作台,可以让我们在其中进行思考,帮助我们的大脑完成那些不太擅长的工作——存储大部分客观信息。

    • ⏱ 2023-07-16 20:38:03
  • 📌 总之,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不受干扰而可以专心思考的大脑和一个可靠的笔记系统,其他都是多余的。

    • ⏱ 2023-07-16 20:35:24
  • 📌 工具箱我们阅读和书写时,需要四种工具。·书写工具(纸和笔亦可)。·文献管理工具(如Zotero,Citavi,或者其他最适合的软件工具)。·卡片盒(纸质或者应用程序形式)。·编辑工具(Word,LaTex,或者其他最适合的工具)。

    • ⏱ 2023-07-16 21:05:16
  • 📌 首先是可以用来书写的东西。无论何时何地,想法会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这时候你需要一些东西来记录这些想法。你用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在记录时不用多想、不会分散注意力,不会太麻烦。

    • ⏱ 2023-07-16 20:35:11
  • 📌 如果你使用其他工具,必须确保最后把所有的东西都集中放在一个地方,比如一个收集箱或类似的东西,最好能在一天之内快速处理这些记录。

    • ⏱ 2023-07-16 21:05:00
  • 📌 其次是文献管理系统。使用文献管理系统有两个目的:收集参考文献和你在阅读过程中做的笔记。我强烈建议使用像Zotero这样的免费软件,它可以让你通过浏览器插件或只需输入国际标准书号(ISBN)或数字对象标识符(DOI)就可以自动生成新的记录。Zotero软件还可以植入到Microsoft Word、OpenOffice、LibreOffice和NeoOffice等软件中,这样你不必输入参考文献就可以插入引文。

    • ⏱ 2023-07-16 20:35:28

关于写作,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 工具的好坏取决于你运用它们的能力,

    • ⏱ 2023-07-16 20:35:32
  • 📌 不仅要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或者如何使用它,而且还要知道它为什么有效,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调整,而这也正是我编写本书的目的:给你提供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使你能够用最好的技术、以尽可能好的方式工作。

    • ⏱ 2023-07-16 20:35:27

第二章 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

  • 📌 本书其实基于另外一种假设:学习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过程,学生并不能通过学习为研究做准备。如果做得好的话,学习本身就是做研究,因为学习是为了获得无法预知的洞见,并公之于众,在科研界交流分享。在学术界,没有所谓的私密知识。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没想法,而无法重现的论据也根本算不上论据。如果想把一个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就需要把它写出来,供人们阅读,以此传播下去,否则这个成果没有任何意义。

    • ⏱ 2023-07-16 20:35:16
  • 📌 你还要思考所阅读的内容之外的观点,因为你需要将其转化为新的观点。带着写作这个明确目的去做每一件事,你就能把事情做得从容不迫。刻意练习是让我们更好地工作的唯一重要的方法(Anders Ericsson,2008)。

    • ⏱ 2023-07-16 20:38:02

简洁是最重要的

  • 📌 同理,许多学生和学术作家在记笔记时,思维方式就好比早期的船东。当他们读到一个有趣的句子,就在下面画线;当他们想要评论时,就写到空白处;当他们有一个想法时,就写进笔记本;当他们觉得一篇文章足够重要,就努力摘抄。这些学生和学术作家处理想法和发现的方式简单直接,常常在不同的地方留下不同的笔记。由于一篇文章必须在笔记的基础上独立构思,所以当他们写作时,就十分依赖大脑来回忆大量笔记的出处和记录时间,因此会有很多人根据事先形成的想法努力回想笔记,以期组织文章材料。重写笔记,放进盒子,只在写作和思考过程中需要某句话或参考文献时才拿出来,这种组织笔记的方式经常被教导用于工作流程中,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 ⏱ 2023-07-16 20:53:35
  • 📌 传统的笔记系统中,主要问题是人们把某条笔记存放在了哪个主题下;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中,主要问题则是考虑想在哪个主题下再见到它。

    • ⏱ 2023-07-16 20:38:08
  • 📌 而卡片盒是学术界的集装箱,不必将不同的想法分开存放,所有内容都被标准化成相同的格式后存到同一个卡片盒中。不需要关注中间的步骤,也不需要试图把画线法、摘抄法或其他阅读技巧发展成一门学问,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发表有价值的观点

    • ⏱ 2023-07-16 21:04:44
  • 📌 与自上而下按主题组织的存储系统相比,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越积累越有价值,而不是越积累越乱、越令人困惑。如果按主题分类,就会面临两难,要么在一个主题中加入越来越多的笔记,这样只会使笔记越来越难以被找到;要么在其中加入越来越多的主题和子主题,而这只会把混乱的情况转移到另一个层面。相比之下,传统的笔记系统是为了找到你意图搜索的东西,让你的大脑疲于回忆,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则是为了给你呈现你已经忘记的想法,让你的大脑专注于思考。

    • ⏱ 2023-07-16 20:58:00
  • 📌 分清楚三类笔记。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只有将这三类笔记分开保存,才有可能实现卡片盒笔记的群聚效应,而对这些类别的混淆也是人们写作或发表作品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 ⏱ 2023-07-16 20:35:22
  • 📌 我有一个朋友,为了不让任何偶然获得的想法、有趣的发现或偶遇的名言消失,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写下来。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经常在谈话中快速地做一些笔记。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任何想法都不会丢失。不过缺点也很严重:由于他把每一条笔记都划分到“永久笔记”的范畴,导致优秀的笔记被其他或许只与特定项目有关、或许实际上不那么好的笔记淹没了,因此永远也无法实现群聚效应。

    • ⏱ 2023-07-16 20:58:04
  • 📌 其实,严格的时间顺序并不能帮助我们高效地找到、组合或重新排列这些想法。所以,我朋友有一整书柜写满了精彩想法的笔记本,却没能利用它们发表一篇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 ⏱ 2023-07-16 20:53:32
  • 📌 第二个典型的错误是只收集与特定项目有关的笔记。乍一看,这要合理得多。你决定要写什么,然后收集一切能帮助你实现它的资料。但缺点是你必须在每个项目完成之后重新开始,并切断其他有益的思路。这也意味着你在一个项目期间发现的、想到的或遇到的所有与项目无关的信息都将丢失。如果偶然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内容时,试图通过为每一个可能有兴趣的项目新建一个文件夹来弱化上述影响,那么你很快就会累积大量的未完成项目。即使这本身并没有拖累你,但跟踪这些未完成项目也终将会拖垮你。如果没有一个永久性的想法库,你将无法发展任何长期而重大的想法,因为你要么把自己禁锢在了某个项目周期内,要么把自己禁锢在了有限的记忆容量里——卓越的想法需要的远不止这些

    • ⏱ 2023-07-16 20:57:56
  • 📌 而笔记系统原本应该是:你学习和收集的东西越多,你的笔记就会越有用,就会有越多的想法组合在一起,并激发新的想法,也就越能轻而易举地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

    • ⏱ 2023-07-16 20:38:08
  • 📌 所以,重要的是要反思这些不同类型笔记的目的。当你忙于其他事情的时候,闪念笔记可以快速捕获你的想法。当你在谈话、听讲座或者办事的时候,听到一些值得记录的事情,或者一个想法闪现在脑海中,而你又不想中断正在做的事,那么记闪念笔记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方法也适用于阅读,如果你不想打断阅读的节奏,那么你可能会在句子下画线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短的评论

    • ⏱ 2023-07-16 21:05:01
  • 📌 除非你及时完成进一步处理,不然这些闪念笔记很快就会变得毫无用处。如果你已经知道不会再去回顾它们,索性一开始就不要做闪念笔记,而是做一个适当的永久笔记

    • ⏱ 2023-07-16 20:35:24
  • 📌 闪念笔记只有在你能在一两天内回顾它们,并将它们变成以后可以使用的适当的笔记时才有价值。如果你需要进一步来理解或捕捉一个想法,闪念笔记可能是有意义的,但它们不会在写作过程的后期阶段帮到你,因为当你阐述论点需要它们时,任何画线句子都不会主动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这类笔记只是提醒你还有一个想法没来得及阐述。而永久笔记则是以另一种方式写出来的,让你即使已经忘记了当时所取材的上下文,仍然可以理解它们。

    • ⏱ 2023-07-16 20:34:55
  • 📌 大多数想法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有的想法则可能成为一个重大项目的种子。遗憾的是,它们并不容易马上被区分开来。这就是为什么把一个想法写下来的门槛必须尽可能低,但在一两天内对它们进行阐述同样至关重要。当你不再明白自己的意图,或者想法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时,就表明这个卡片太久没有得到处理了

    • ⏱ 2023-07-16 20:53:33
  • 📌 永久存放在卢曼卡片盒里的笔记只有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前者可以非常简短,因为上下文很明显就是它们所指的文本。后者则需要写得更加谨慎和细致,因为它们需要一目了然。卢曼从不在他所读文本中的句子下画线,也不在空白处写评论。他所做的只是将文中引起他注意的观点在另一张纸上做简单的笔记。

    • ⏱ 2023-07-16 21:05:03
  • 📌 但在他把文献笔记存放起来之前,他会阅读当天记录下的东西,思考它与自己的思想的相关性,然后写在永久笔记卡片上,放入主卡片盒。这个卡片盒里的任何东西都不会被扔掉,有些笔记可能会消失在茫茫笔记海中,再也不会引起他的注意,而另一些笔记可能会成为各种想法思路的连接点,并在各种情境中经常出现。

    • ⏱ 2023-07-16 21:04:52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

  • 📌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从一张白纸或者空白的屏幕开始写作,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误解。”(Nassehi,2015)

    • ⏱ 2023-07-16 21:04:43
  • 📌 为了确定一个主题,必须围绕多个主题进行大量阅读。而什么要读,什么不要读,显然不是凭空决定的,而是基于人们对知识体系已有的理解。每一项知识性的努力都是从已有的观念开始的,然后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转化,以此作为后续努力的起点。这基本上就是汉斯·乔治·加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所说的解释学循环(Gadamer,2004),即使大学里教授了解释学循环理论,但在教授写作时仍然好像我们可以凭空开始直线推进似的——好像好问题能够凭空出现,并且要等到阅读完相关文献研究才能开始写作。这些看似务实的建议,要么是误导你在正式写作前就可以制订合理的写作计划,要么是让你在写作前认真思考的陈词滥调。真正长久并广泛适用的建议是,我们必须拿着笔阅读,把思想的发展过程落实到纸上,并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我们不会被不可靠的大脑盲目编造的计划所引导,而是被我们的兴趣、好奇心和直觉所引导,这种直觉是在阅读、思考、讨论、写作和发展思想等实质工作中形成的,这是一种不断增长的能力,并从外部反映出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 ⏱ 2023-07-16 20:53:30
  • 📌 即在以前的工作中没有及时写笔记,所以无法追溯思想的起源,导致既没有凑手的论据,也没有整理有序的素材,因此不得不要么从全新而不可靠的资料开始,要么无趣地溯源他们的想法。

    • ⏱ 2023-07-16 20:35:27
  • 📌 正是因为很少有人真正懂得正确记笔记的方法,几乎所有的写作指南都建议从头脑风暴开始,这也不足为奇。如果你一直从未写过笔记,那大脑的确是唯一的求助之地。不过,大脑并不是一个优选:它既不客观,也不可靠,而这在学术或非虚构写作中是两个相当重要的方面。提倡以头脑风暴为出发点就更令人惊讶了,因为大多数想法并不是来自头脑风暴:你脑海中能用于头脑风暴的东西通常并非发源于此,相反,它们来自外部,来自于阅读、讨论和他人的意见,来自于与写作相关并通过写作得到提升的一切

    • ⏱ 2023-07-16 20:53:34
  • 📌 经过多年与学生的合作,我深信,这些学习指南试图将写作这样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塞进线性框架里的行为,正是它们承诺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的主要来源。如果你在做研究、读书、了解某件事情之前就必须决定这件事的主题,你怎么可能不会感到困难?如果你手头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于写作,你怎么可能不为此感到焦虑?如果你发现自己盲目选择的研究课题卡住了,而又不得不在截止日期临近的时候坚持下去,谁又能指责你拖延?而如果学生们没有学过如何将经年累月的阅读、讨论和研究变成真正能用于写作的材料,怎能怪他们对写作作业感到力不从心呢?

    • ⏱ 2023-07-16 20:58:09
  • 📌 只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就能积累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会集中在他们经常回顾的问题上,从而不会太过偏离自己的兴趣。如果你第一次选择的主题不是那么有趣,你自然会转移目标,你的笔记也会重新聚焦到另一个主题上。也许你甚至会记下第一个主题无趣的原因,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见解,然后公开发表。当最终决定要写什么的时候,你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其实你在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在做决定,日复一日,逐渐完善。你不会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主题,而是会把时间切实用在自己已有的兴趣上,去做那些为得出明智决定所必需的事,即阅读、思考和写作。通过这些工作,有趣的问题一定会自动出现。你可能不知道,也不必知道,自己的探索最终会到达哪里,但无论如何,不要勉强自己在某个预设的研究方向上产生洞见。这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你对自己曾经选择的主题失去兴趣的可能性,和不得不重新开始的风险。

    • ⏱ 2023-07-16 20:35:17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 📌 如果不能从长远考虑,建立积极反馈循环,任何试图用外部奖励(比如在完成一章后做一些喜欢做的事)哄骗自己去工作的尝试都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非常脆弱。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DePasque and Tricomi,2015)。

    • ⏱ 2023-07-16 20:53:24
  • 📌 反馈循环不仅对驱动力至关重要,也是所有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没有什么比体验到自己对所做之事非常擅长更能激励我们了,而唯一能提高我们做一件事的能力的就是及时而具体的反馈。寻求反馈,而不是回避反馈,是任何想要学习的人的第一美德,或者用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更朴实的说法,就是成长。德韦克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观点:长期成功的最可靠预测因素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积极寻求并接受反馈,是长期成功(和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论这些反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反之,对个人成长最大的阻碍是抱有“固定型思维”。那些因为觉得反馈可能会损害他们所珍视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而害怕和回避反馈的人,尽管可能在短期内感觉良好,但很快还是会落后(Dweck,2006;2013)

    • ⏱ 2023-07-16 21:04:59
  • 📌 比如,拿着笔阅读,就会迫使我们去思考读到的内容,检查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因此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在阅读时随时记录,不仅能更好地感知到自己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自己清晰简明地表达的能力——这反过来又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抓住想法。如果一时自欺欺人地写下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字,那么在下一步将自己的文献笔记变成永久笔记,并与其他笔记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会遇到障碍。

    • ⏱ 2023-07-16 20:35:11
  • 📌 它包含的内容越多,能够提供的联系也就越多,也就越容易以一种智慧的方式增加新的条目,并得到有用的联想。我们的大脑在相互联系方面的工作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心理学家曾经认为大脑是一个有限的存储空间,慢慢地就会被填满,使后期的学习越来越困难。但今天我们知道,由于新的信息可以和旧的信息对接,所以我们已经拥有的信息越是互联互通,学习起来就越容易。没错,我们学习孤立知识的能力确实有限,而且很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是,如果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M unger,1994),那么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了。这不仅使学习和记忆变得更容易,而且提取信息及其可用之处变得更容易了。

    • ⏱ 2023-07-16 20:58:06

第三章 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 📌 不要一心多用

    • ⏱ 2023-07-16 20:35:13
  • 📌 心理学家采访了一些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人,并对他们进行了测试:心理学家给他们分配了多项任务,并将他们的测试结果与另一组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进行比较。结果很明确:虽然那些进行多任务处理的人感觉自己更有效率,但实际上他们的效率却低了很多(Wang and Tchernev,2012;Rosen,2008;Ophir,Nass and Wagner,2009),而且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表现都明显落后于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

    • ⏱ 2023-07-16 20:35:13
  • 📌 好消息是,如果我们能避免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尽可能将不同类型的任务分开,使它们不会相互干扰,并排除可能的其他干扰,我们就能训练自己在更长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这不仅要拥有正确的心态,还要学会组织工作流程。如果工作缺乏结构性,那么要想长时间保持专注就会更困难。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不仅能提供清晰的工作结构,同时由于我们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一项接一项地完成任务,因此也使得我们能够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再加上写作活动贯穿始终,而写作本身就需要专注力,因此,卡片盒笔记法可以成为我们浮躁心灵的避风港,让我们更加专注。

    • ⏱ 2023-07-16 21:04:51

读书笔记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