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comments.

出海产品 Podwise 开发团队、《硬地骇客》主播都装了啥? | 少数派会员 π+Prime

Omnivore

Read on Omnivore

Read Original

date_saved: 2024-04-07 02:39:16

date_published: 2024-03-07 04:28:28


Full Content:

AI 时代的大发展对于独立开发者群体是个巨大的利好,会让自己更容易被解放出来,从而找到更好的生活状态。


按:Podwise 是去年开始崭露头角的一款出海产品,主打通过 AI 功能将播客内容转换为文字并提炼要点。去年,Podwise 的开发团队在少数派发布的自我介绍文章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少数派社区与播客收听方式相关的讨论中,也数次有读者提及这款产品。团队成员还创办了独立开发主题技术播客《硬地骇客》,在 iTunes 和小宇宙上都积累了一定人气。

经过交流,我们觉得 Podwise 的功能与读者中不少重度播客用户的需求有契合之处,其经历对于其他有出海意愿的独立开发者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便邀请他们做了本期《装了啥》。Podwise 还为少数派会员准备了专属优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文末查看领取方式。

Podwise 是一款专为播客爱好者打造的知识管理工具,特别适合于希望能高效从播客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听友。

Podwise 借助 AI 能力帮你听播客,将播客内容转换为总结、大纲、脑图、亮点、关键词、逐字稿等形式,你可以边听边看,也可以先看再选择性的听,还可以将这些内容以精良的排版存储到 Notion、Obsidian、Logseq、Readwise 等知识管理工具中

使用 Podwise 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掌握播客内容,筛选想听的播客;或更高效的听播客,获取信息;或在听后进行仔细回顾;或快速整理到自己的知识库当中等。

你们日常主力使用的硬件产品都有哪些?

因为要录制播客,为了呈现音质效果好一些,我们就购置了相对比较专业的麦克风。之所以选择了 Shure MV7 ,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内置声卡,可以直接插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使用。这样如果要外出线下访谈就会非常方便

MX Master3 是我(Gui)认为最好用的办公鼠标,而且和 macOS 的适配度很高。macOS 下的大部分触控板手势 MX Master3 都支持,例如打开 Mission Control 、打开 App Expose 、左右滑动切换 desktop 等。在使用 MX Master3 之前我也一直是 MX Master2 的忠实用户。

GrayStudio Space65 r3 是我(Gui)的主力键盘,是一个客制化键盘。之前入坑客制化键盘两年,买了很多键盘,前不久退坑大部分都出掉了,这把 Space65 是留下的几把中最常使用的。好看且手感优秀,并且前高比较低,无需手托也可以轻松使用。

其他装备还包括:

  • 显示器:StudioDisplay
  • 桌子:乐歌升降桌
  • 椅子:Herman Miller Embody

会用哪些软件工具或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Raycast 是 macOS 上的快速启动器软件,是 Alfred 的上位替代。曾经我们也都在使用 Alfred 直到发现了 Raycast 。Raycast 的 UI 更好看,同时基础能力完全免费,并且生态中已经有了超过 1000+ 的各种插件。Raycast 提供了 AI 能力作为它的主要付费项,结合它快速启动器的形态使用起来很方便。

Arc 可能是世界上最棒的浏览器,它独特的 tab 管理方式对于经常打开大量 tab ,并且会经常在工作和娱乐之间切换的用户来说非常好用。可惜的是 Arc 现在仅在 Apple 生态上推出了,Windows 版本正在开发中。

另外自己的狗粮自己吃,Podwise 我们用来作为信息获取的工具,特别是搭配沉浸式翻译,可以非常轻松的阅读英语播客内容,还能顺便练练听力。

我们用 Riverside 来进行播客节目录制。Riverside 是一个专业的播客录制 SaaS 服务,可以为每个人分轨录制高质量音视频,并提供后期处理制作的功能。Riverside 无需安装,打开网页就能使用,在邀请嘉宾的时候就非常方便。

其他常用工具还包括:

  • 截图:CleanShot X
  • 密码管理:1Password
  • Docker 容器管理:OrbStack
  • 笔记:Obsidian

你们平时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团队怎么协作?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

我们三个人因为都认识十多年了,而且之前几乎算是一直在共事,对彼此都比较信任,因此在协作上就很简单透明。

分工上,Gui 主要做应用的前后端开发;一啸则做和 AI 相关的开发和调优;Saito 负责营销。需求和优化大家都会提,稍微讨论下就可以确定做不做。因为在分工上切的比较明确,所以基本上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自驱在工作。有些需要协同的事情也都是把需求描述一下就好了,很快就能拿到结果。我们基本上只会在一些需要三个人都密集投入的事情上商量 deadline 。得益于这种互相不依赖的分工,我们三个人的时间分配就都很自由,不用凑到同样的时间去办公。

在协作上我们使用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工具和服务。

我们用 Discord 作为我们的主要沟通工具,包括文字沟通和音视频会议。同时我们也在 Discord 上建立了我们的播客节目「硬地骇客」的用户社群。Discord 相比微信更像是一个论坛,会更利于信息的分类和沉淀。同时能很方便的和第三方服务集成,优化工具流。例如我们使用 GitHub 机器人来通报提交和 issues 处理情况。但 Discord 免费用户可上传的单个文件的大小比较受限,在我们需要发送一些视频或 PPT 文件时,就需要通过微信来发。

飞书文档是我们主要的在线文档协作工具。像我们的播客内容准备就都是在飞书文档协作完成的,也包括 Podwise 的产品设计文档等。

请推荐一些自己最常听的播客吧。

Gui:中文播客的话,我常听的有《纵横四海》《机核》《知行小酒馆》《故事 FM》等。英文播客我没有固定听的,很多时候都是通过 Podwise 的 Trending 看看别人在听什么看什么,有感兴趣的就会点进去听一听看一下。

一啸:我不是一个播客的重度听众,没有特别固定的播客频道,几个关注比较多的播客是 《商业就是这样》、《硅谷101》、OnboardNo Priors。听播客对我来说还是一件特别花时间的事情,所以我更多的使用 Podwise 消费播客节目。

Saito:听得比较多的是阖家欢类的《谐星聊天会》,文化类的《忽左忽右》《东亚观察局》等,还有科技投资类的《疯投圈》《无人知晓》《起朱楼宴宾客》,以及国内各大知名创投的播客节目等。英文的 Acquired 听的比较多,但更多的还是用 Podwise 看,也是科技创投类比较多包括 a16zAll in 等。

为什么离开独角兽创业公司选择独立开发这条路?

在经历了 10 年企业服务创业的洗礼后,我们决定从 to B 的生意中跳脱出来。也是因为机缘巧合的关系,有幸拜读了 Gumroad 创始人 Sahil Lavingia 的书 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让我们觉得,做独立开发者似乎也是一条不错的路

在经历几个月的 gap 之后,我们以播客的形式开始重新切入市场,制作了一款针对 Indie Hacker 的播客「硬地骇客」,名字取自 Indie Hacker 的中文音译,「硬地」也充分表达了独立开发本身的难度极高。

当然,制作《硬地骇客》,与这两年互联网、科技行业所面临的业绩下滑和裁员的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预计 Indie Hackers 群体会因为这些因素大幅增加。再叠加 AI 产业爆发,尤其是 ChatGPT 对于开发者群体效率的大幅加成,好像让这件事更成为了一种趋势。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希望在这波大潮中,让独立开发者变成生意人,不再用爱发电。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硬地骇客」播客的成长其实是伴随着我们团队 Learn in Public 一起的,在经过三个月的播客节目中,我们制作了几期爆款内容:

小宇宙的订阅数很快突破了 3000,我们也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计划,利他的同时也需要利己,我们一直认为用爱发电一定是不持久的,做服务需要大胆谈钱。由于播客的整体体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单靠广告收益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目标停留在两条:

  1. 知识付费:出教程如何独立开发
  2. 自己做产品出海赚钱

但第一条很快被我们否掉了,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有独立开发的作品。虽然我们在企业服务领域创业 10 年,有很多大型的企业级软件作品,也有很多产品的经验,但确实没有做过独立开发且 to C 的产品。这似乎不是一个对口的背书。再加上知识付费赛道因为经济原因整体大盘都下滑,在当前时段似乎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所以思考再三,我们还是选择了做产品这个明显更难的路,希望借此机会也给自己留下一个作品。

在产品这条路上,我们之所以看中 Podwise 所面向的播客市场,是因为这个的思路来源完全践行了 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强调的「从社区出发」。看到团队积累的 3000 多订阅用户,我们想:是否能给他们做些产品?如果不能,那是否可以在播客领域做些什么?

至于为什么最终选择了 AI 播客的内容,首先来源于现实的需求,例如:「纵横四海」「Huberman lab」「Lex fridman podcast」等内容的听众的笔记需求。其次 AI 相关,风口上的猪也能飞起来。最后与我们听众会有交叉,可以通过播客的影响力传播。当然也许现在也算是证明了我们当时的判断,但回看的话也有点运气的成分在。

你们认为 Podwise 最独特之处何在?

我们在一开始锚定听播客、做笔记需求之后,重点打造的就是笔记体验。所以我们将主打平台选为 web(桌面端)。因为桌面是大家做笔记效率最高的平台。同时我们也重点考虑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以直接订阅播客的形式,在播客更新同时获得 AI 相关的总结和脑图等分析内容,并且可以及时分享至笔记平台。换言之,通过「最小惊讶」,让用户能够快速上手产品。

Podwise 与类似产品对比的最大亮点在于重点强调了脑图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脑图是有助于快速了解内容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天然就会让人觉得有层次有条理(当然我们的用户也真的觉得脑图很有帮助)。看见脑图也成了很多用户的 aha moment ,成为了他们选择我们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Podwise 主要想吸引怎样的用户?有的观点认为播客天然就不是「干货」,花功夫做笔记意义不大,你们对此怎么看?

我们承认存在「非干货」的播客节目,也称之为情感陪伴型的播客节目,典型的比如《谐星聊天会》就属于这种。确实,这类播客是完全没有做笔记的需要的,听众也将收听作为一项娱乐活动。

但也有很多听众将播客作为获取知识和资讯的途径,偏爱干货类的播客节目。他们把听播客当成一种自我提升的途径,甚至是工作的一部分。

这些干货类播客节目的分布非常广泛,典型的有像《纵横四海》这样的拆书节目,Huberman Lab 这样的科学知识类节目,Acquired 这样的行业类节目。还有一些专注特定领域访谈的节目,其中也会包含相当多值得学习的行业知识和信息。而于此同时,这些节目往往时长都非常的长,单集播客时长超过两个小时的比比皆是。时间不够听不过来、听的时候没听懂、听完了记不住、听过后再回头找的时候找不到都是这些节目听众会面临的问题,而 Podwise 就是希望帮助这类听众。

我们的一些典型用户有:

  • 个人学习者:有喜欢的知识型播客,能从中学到东西,希望通过文字和听后整理来加强学习效果。这里面也包括一些学外语的用户,在听播客的时候结合逐字稿来练习听力。
  • 资讯收集者:这包括像投资人、编辑、科研人员等。他们将播客作为一个信息源,从播客中获取和整理资讯属于他们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 重度播客爱好者:这类用户平常会听的播客节目很多且会去找一些播客很早期的单集来听。他们往往借助 Podwise 来筛选哪些单集值得花时间去听,或者哪一段哪一部分值得去听,从而节约时间。
  • 播客主播:一些播客主播会使用 Podwise 来整理节目文字稿、highlights 等。我们也在思考怎么更好的服务这类用户。

Podwise 确实不适合所有的播客听众,但也有着适合它的利基市场。

在开发和营销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AI 应用开发的最大难题应该是 LLM 的稳定性,包括输出结构和质量。

我们很多时候去体验一个大模型好不好,可能只是基于单次对话或提问的结果。但作为商业产品集成 LLM 时,更加关注的是「提供的服务到达一定规模后,还能持续稳定输出」。由于 LLM 天然就有不确定性,有概率变得更好,也有概率变得更差,甚至有小概率、特殊 case 上不工作——所有的这些概率情况都需要在开发层面去检测和判断,然后通过容错、补偿等逻辑来修正。这是一件很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营销上的挑战还是 Podwise 没有自己的阵地来宣传(除了《硬地骇客》播客)。如果你有钱或者有粉丝,这件事都不是问题。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起号,为 Podwise 创造宣传阵地,增加团队成员个人在社交平台的粉丝量。目前,我们主要通过分享经验和 build in public(公开构建)等方法来获取关注,也选择了在即刻和小红书等平台起号来宣传产品。

你们对 Podwise 目前的发展节奏满意吗?对日后发展有什么规划或期望?

对于首次尝试来说,我们还是比较满意的,第一个产品在上线第一天就赚到了钱。Podwise 正式上线到现在差不多半年,收入已经能够养活一个人了,离养活三个人还有一些距离,需要继续努力。

我们算是已经成功完成了 PMF(Product Market Fit)的阶段,证明了确实存在对 Podwise 这样的产品的需求并且用户愿意付费,接下来就是怎么去触达更多目标用户,提升转化率。

今天 Podwise 已经拥有超过一万的注册用户,为大家转录并沉淀了近两万期播客节目的内容。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很多用户的反馈和建议,也有不少来自用户的自发转发宣传,非常感谢我们的用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收获了一些对我们的产品认同,想要加入我们贡献一份力量的朋友,真的非常开心。

我们计划在 2024 年将 Podwise 的 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做到十万美金,后续会开始将前期获得的收入用来面向欧美市场投流。在产品迭代开发计划上,目前主要精力在移动端的开发。

Podwise 的产品和宣传都以英文为主,在这方面是否遇到过语言和文化障碍?

因为本身我们目标就瞄准了出海,所以最初构建的时候就是以英文 UI 为主的。不过我们也乐于为本土用户服务,在宣传上也做了区分,在即刻和小红书我们使用中文宣传,在 X 则用英文宣传。

语言关方面,今天有 LLM 支持,基本不构成问题,但确实有一些文化障碍存在。例如在上线之初我们找过海外华人和母语使用者帮忙检查我们的落地页,大家都表示有些表达很奇怪。这些奇怪的表达就会显得这个网站和产品不专业,因此我们还专门校正了两次。

在多语言上,我们现在做到了中文、英语、德语、西班牙语、韩语和日语,主要标准是观察到了相应地区的自然流量。但是目前除了中英的宣传之外,针对其它地区的宣传都没有开始做,主要也是受限于对这些语言和地区的不了解。不过就我们目前和部分日韩华人的接触,我们有感觉到日韩那边对 Podwise 这样的产品是有需求的,希望我们后面能找到可信任的合作者来做这些市场。

你们如何看待那些类似产品的竞品和模仿者?

因为 Podcast AI 本身是个利基市场,远小于 PDF 和视频,并且播客本身有比较独特的交互形式,导致这个市场本身容量上限比较低,未来不会出现太多玩家,尤其大公司应该不会进入这个领域。

当前我们最大的竞品是一个 AI Podcast Player 产品,是在传统播客播放器的基础上叠加了 AI 能力,而 Podwise 核心的体验是一个阅读笔记产品,其次才是 Player。这跟大家一开始对于产品的定位和设计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差异点

当然在我们发布之后我们很惊讶的发现有抄袭者。这位抄袭者从功能布局、文案甚至定价都完全抄袭(尽管抄的不咋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我们做对了。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做好自己就好,这些 copycat 自然会逐渐消亡。

你们对独立开发在未来的机遇有什么看法或预测?

Sam Altman 打赌说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个人的独角兽公司,我们预计这件事也不会太晚。当然 1 人公司之前,可能会先出现 3 人独角兽,且当前已经出现了十几人规模的独角兽公司。

如果你把多模态 ChatGPT 当成 20 美金可以雇佣一个月的员工,这种效率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AI 时代的大发展对于独立开发者群体是个巨大的利好,copilot with GPT,会让自己更容易被解放出来,从而找到更好的生活状态


Podwise 团队为少数派的会员准备了专属折扣码:SSPAI 。在订阅时使用这个折扣码,不论月订、年订都可享受 6.5 折,且为独家提供的持续优惠(即自动续费仍然享受该折扣)。折扣码在本文发布当月内有效。

本次访谈得益于 @火箭君CC 作为独立开发事务的顾问所做贡献。未来,我们计划通过本栏目和其他方式,给独立开发者更多说出故事、交流观点的空间。如果你从事独立开发并对这种形式感兴趣,欢迎通过 devrels@sspai.com 联系我们。

© 本文内容为少数派独家版权,仅限少数派会员在本平台阅读体验,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阅读信息

全文字数 5813字

阅读本文共需 10分钟

字号选择

作者

火箭君CC 生产力工具产品顾问,出海创业者, 公众号:效率火箭

  • 请用几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Podwise 吧。
  • 你们日常主力使用的硬件产品都有哪些?
  • 会用哪些软件工具或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 你们平时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团队怎么协作?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
  • 请推荐一些自己最常听的播客吧。
  • 为什么离开独角兽创业公司选择独立开发这条路?
  • 请问 Podwise 的初衷和灵感来源是什么?
  • 你们认为 Podwise 最独特之处何在?
  • Podwise 主要想吸引怎样的用户?有的观点认为播客天然就不是「干货」,花功夫做笔记意义不大,你们对此怎么看?
  • 在开发和营销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 你们对 Podwise 目前的发展节奏满意吗?对日后发展有什么规划或期望?
  • Podwise 的产品和宣传都以英文为主,在这方面是否遇到过语言和文化障碍?
  • 你们如何看待那些类似产品的竞品和模仿者?
  • 你们对独立开发在未来的机遇有什么看法或预测?

Highlights

Podwise 是去年开始崭露头角的一款出海产品,主打通过 AI 功能将播客内容转换为文字并提炼要点 ⤴️

Podwise 借助 AI 能力帮你听播客,将播客内容转换为总结、大纲、脑图、亮点、关键词、逐字稿等形式,你可以边听边看,也可以先看再选择性的听,还可以将这些内容以精良的排版存储到 Notion、Obsidian、Logseq、Readwise 等知识管理工具中 ⤴️

因为要录制播客,为了呈现音质效果好一些,我们就购置了相对比较专业的麦克风。之所以选择了 Shure MV7 ,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内置声卡,可以直接插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使用。这样如果要外出线下访谈就会非常方便 ⤴️

我们用 Discord 作为我们的主要沟通工具,包括文字沟通和音视频会议。同时我们也在 Discord 上建立了我们的播客节目「硬地骇客」的用户社群。Discord 相比微信更像是一个论坛,会更利于信息的分类和沉淀。同时能很方便的和第三方服务集成,优化工具流。例如我们使用 GitHub 机器人来通报提交和 issues 处理情况。但 Discord 免费用户可上传的单个文件的大小比较受限,在我们需要发送一些视频或 PPT 文件时,就需要通过微信来发。

飞书文档是我们主要的在线文档协作工具。像我们的播客内容准备就都是在飞书文档协作完成的,也包括 Podwise 的产品设计文档等。 ⤴️

也是因为机缘巧合的关系,有幸拜读了 Gumroad 创始人 Sahil Lavingia 的书 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让我们觉得,做独立开发者似乎也是一条不错的路 ⤴️

在经历几个月的 gap 之后,我们以播客的形式开始重新切入市场,制作了一款针对 Indie Hacker 的播客「硬地骇客」,名字取自 Indie Hacker 的中文音译,「硬地」也充分表达了独立开发本身的难度极高。

当然,制作《硬地骇客》,与这两年互联网、科技行业所面临的业绩下滑和裁员的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预计 Indie Hackers 群体会因为这些因素大幅增加。再叠加 AI 产业爆发,尤其是 ChatGPT 对于开发者群体效率的大幅加成,好像让这件事更成为了一种趋势。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希望在这波大潮中,让独立开发者变成生意人,不再用爱发电。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

利他的同时也需要利己,我们一直认为用爱发电一定是不持久的,做服务需要大胆谈钱。由于播客的整体体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单靠广告收益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目标停留在两条:

  1. 知识付费:出教程如何独立开发
  2. 自己做产品出海赚钱 ⤴️

但第一条很快被我们否掉了,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有独立开发的作品。虽然我们在企业服务领域创业 10 年,有很多大型的企业级软件作品,也有很多产品的经验,但确实没有做过独立开发且 to C 的产品。这似乎不是一个对口的背书。再加上知识付费赛道因为经济原因整体大盘都下滑,在当前时段似乎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所以思考再三,我们还是选择了做产品这个明显更难的路,希望借此机会也给自己留下一个作品。

在产品这条路上,我们之所以看中 Podwise 所面向的播客市场,是因为这个的思路来源完全践行了 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强调的「从社区出发」。看到团队积累的 3000 多订阅用户,我们想:是否能给他们做些产品?如果不能,那是否可以在播客领域做些什么?

至于为什么最终选择了 AI 播客的内容,首先来源于现实的需求,例如:「纵横四海」「Huberman lab」「Lex fridman podcast」等内容的听众的笔记需求。其次 AI 相关,风口上的猪也能飞起来。最后与我们听众会有交叉,可以通过播客的影响力传播。当然 ⤴️

你们认为 Podwise 最独特之处何在?

我们在一开始锚定听播客、做笔记需求之后,重点打造的就是笔记体验。所以我们将主打平台选为 web(桌面端)。因为桌面是大家做笔记效率最高的平台。同时我们也重点考虑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以直接订阅播客的形式,在播客更新同时获得 AI 相关的总结和脑图等分析内容,并且可以及时分享至笔记平台。换言之,通过「最小惊讶」,让用户能够快速上手产品。

Podwise 与类似产品对比的最大亮点在于重点强调了脑图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脑图是有助于快速了解内容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天然就会让人觉得有层次有条理(当然我们的用户也真的觉得脑图很有帮助)。看见脑图也成了很多用户的 aha moment ,成为了他们选择我们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

但也有很多听众将播客作为获取知识和资讯的途径,偏爱干货类的播客节目。他们把听播客当成一种自我提升的途径,甚至是工作的一部分。

这些干货类播客节目的分布非常广泛,典型的有像《纵横四海》这样的拆书节目,Huberman Lab 这样的科学知识类节目,Acquired 这样的行业类节目。还有一些专注特定领域访谈的节目,其中也会包含相当多值得学习的行业知识和信息。而于此同时,这些节目往往时长都非常的长,单集播客时长超过两个小时的比比皆是。时间不够听不过来、听的时候没听懂、听完了记不住、听过后再回头找的时候找不到都是这些节目听众会面临的问题,而 Podwise 就是希望帮助这类听众。 ⤴️

在开发和营销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AI 应用开发的最大难题应该是 LLM 的稳定性,包括输出结构和质量。

我们很多时候去体验一个大模型好不好,可能只是基于单次对话或提问的结果。但作为商业产品集成 LLM 时,更加关注的是「提供的服务到达一定规模后,还能持续稳定输出」。由于 LLM 天然就有不确定性,有概率变得更好,也有概率变得更差,甚至有小概率、特殊 case 上不工作——所有的这些概率情况都需要在开发层面去检测和判断,然后通过容错、补偿等逻辑来修正。这是一件很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

你们如何看待那些类似产品的竞品和模仿者?

因为 Podcast AI 本身是个利基市场,远小于 PDF 和视频,并且播客本身有比较独特的交互形式,导致这个市场本身容量上限比较低,未来不会出现太多玩家,尤其大公司应该不会进入这个领域。

当前我们最大的竞品是一个 AI Podcast Player 产品,是在传统播客播放器的基础上叠加了 AI 能力,而 Podwise 核心的体验是一个阅读笔记产品,其次才是 Player。这跟大家一开始对于产品的定位和设计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差异点 ⤴️

你们对独立开发在未来的机遇有什么看法或预测?

Sam Altman 打赌说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个人的独角兽公司,我们预计这件事也不会太晚。当然 1 人公司之前,可能会先出现 3 人独角兽,且当前已经出现了十几人规模的独角兽公司。

如果你把多模态 ChatGPT 当成 20 美金可以雇佣一个月的员工,这种效率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AI 时代的大发展对于独立开发者群体是个巨大的利好,copilot with GPT,会让自己更容易被解放出来,从而找到更好的生活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