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comments.

为什么富二代们要挤破头皮进“雪圈”? - 知乎

Omnivore

Read on Omnivore

Read Original

date_saved: 2023-11-27 17:31:23

date_published: 2023-02-23 19:00:00


Full Content:

为什么富二代们要挤破头皮进“雪圈”?

前几天阿勒泰又出了新瓜,一段雪场缆车上的视频传遍了各大群聊,委婉点讲便是男生把女生的头,当成篮球往自己夸下运。

不知为何男生把这段视频发到了群聊里,直到人们照着滑雪服在阿勒泰雪场偶遇女主,好事者专门去搭讪女主,她才知道这事已经传遍了雪圈。

但说老实话,这视频和互联网上满天飞的小片子比起来绝不算夸张,无非是把汽车上的香艳场景搬到了缆车上,又恰好是雪场的瓜,引起雪圈轰动。

今年雪圈的瓜很多,而这些“雪场”、“吃瓜”与“雪圈”的剧情,又像极了2018年“电音节”、“吃瓜”、“电音圈”。

不仅如此,滑雪也是大大小小的电音节群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国内富二代和天菜仿佛换了个舞台,继续演绎那老一套的欲望都市剧情。

雪圈 VS 电音圈

电音圈有自己的鄙视链,雪圈也同样如此。

你能听懂什么样的音乐?Techno、Psy Trance还是Bounce。

你去哪些电音节?是国外的Tomorrowland、Ultra,还是国内的某某音乐嘉年华。你能否在电音节上和知名DJ合影,甚至一起喝酒?

上述都是电音圈的部分鄙视链,但雪圈的鄙视链比电音圈复杂的多。

首先是你的滑雪技术,音乐可以不懂装懂,技术装不了。

再者是你去哪里滑雪?

在瑞士滑雪的看不起在北海道滑雪的,在北海道滑雪的看不起在阿勒泰滑雪的,在阿勒泰滑雪的看不起在松花湖、崇礼、长白山滑雪的,在松花湖滑雪又的看不起在安吉滑雪的,在安吉滑雪的看不起在室内滑雪的….

你去滑雪穿什么?雪板什么牌子?滑雪服什么牌子?是ARCTERYX还是迪卡侬?

你和谁一起滑雪?

普通教练、小红书和抖音上滑雪领域的网红,还是专业运动员或滑雪俱乐部会长,乃至运动会的冠军?

这些差异构筑出一个自下而上金字塔般的圈子。

过去电音节常见的社交模式如今在雪圈也很常见:

曾经在SKYBOX和全球百大DJ称兄道弟的大哥现在和运动冠军一起滑雪。

以前和厂牌主理人把酒言欢的富二代现在和抖音上百万粉的滑雪网红一起滑雪。

中产留学生以前和自己的朋友们A卡、买门票去电音节,他们会认识些名气没那么大的DJ。如今他们在阿勒泰滑雪,DJ则换成了小红书上几万粉的滑雪KOL。

看起来一切都不同,但仔细看一切没什么改变。

“挤进雪圈”

意味着什么?

富二代为什么想进雪圈?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傻瓜。

一项爱好为何要让人挤破头皮?进入电音圈无非是买张电音节的门票,想去滑雪又没人拦着你。

但当爱好被赋予社交属性,一切就不同了。

下层圈子总希望能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更结识上层圈子。

比如某著名富二代去电音节,身边总会跟着一大帮人。

有人和百大DJ很熟,可以喊百大来喝酒;有人和电音节主办方很熟,安排安保、服务。也有没那么有钱的富二代,但常在电音节玩,为这位更有钱的富二代在电音节叫来女孩。

这些人都希冀于通过富二代对电子音乐的爱好,讨好对方,从而进入更高的圈子。

这时爱好就变成了获得更高社会人脉的机会,但前提是你必须在这个领域有足够的资源。

就拿雪圈来说,如果你要招待一位对滑雪感兴趣的大哥,酒店、雪场、雪具这些都是有钱就能搞定的。

但你需要为饭局准备近期在滑雪的漂亮女孩,你需要准备有社会名气的滑雪教练。这些都是花钱搞不定的,只有你真实的身处“雪圈”,才会拥有这些资源

富二代想挤入雪圈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生意。

任何一项火起来的爱好背后都是暴利。当年电音节火的时候,富二代们都开始投夜店、投厂牌、投电音节。

当他们自己在这项爱好上一掷千金的时候,又看到身边圈子同样在花钱,因此他们清楚这其中的利润,自然就会想来分一杯羹。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过去两年,滑雪领域博主、滑雪品牌、滑雪俱乐部都赚的盆满钵满,整个市场就是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雪圈又和电音圈一样,它的生意被一小部分人把握着。

用电音节的卡座举个例子,一张卡座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但这活不是你发个抖音,说“大家好,过几天有场电音节,预定卡座可以找我。”就能搞定的,电音节卡座的客源在国内由一批深耕这个行业多年的销售把持着

你想办一场电音节,不找他们合作,卡座就很难卖掉。

如果你想做电音节的生意,就必须有人或自己身处电音圈。同理,你想做雪圈的生意,就必须得身处雪圈。

现在想做滑雪生意的人,没人缺钱,都是手里握着钱缺人脉和资源。

世界是个偷懒的编剧

几年前,电音节圈子最永恒的话题无非是“吃瓜”、“抨击”:电音节又爆出什么瓜?吃完瓜便开始抨击卡座上的大哥和摇扇子的天菜,认为这玷污了纯粹的电子音乐文化。

如今雪圈火热的话题也是“吃瓜”和“抨击”,相同的话被不同的人重复:雪圈又爆出了什么瓜?在雪场摆拍的雪媛玷污了这项爱好、跟风滑雪的富二代什么都不懂

世界像个爱偷懒的编剧,不过是换了同一本书里的人物时间地点。

当然了,这非常Z世代。

Z世代没有爱好,唯一的性癖只有小众。

他们喜欢说唱、电锯人、假面骑士、高街、SM,他们狂热的追求着那些尚未被主流发现的小众,接着把那些小众捧上神坛,他沉浸在作为小众为数不多信徒的狂热中,可一旦看到其他人也开始追随,便会居高临下的挑刺,总要找个理由指责对方不懂文化或跟风。

但这并非他们的错,世界充满了庞杂和虚无,几十亿人在网络上被链接。

他需要存在感,他的存在感又依赖于和他人的与众不同。但他从出生开始便不断看到与自己相同的人,和自己同样经历、爱好的人如此之多,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唯一性,这种虚无病的唯一解药就是小众癖,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小众,把自己置入其中,才能短暂的安心。

Z世代如此多元,并非是由于我们特立独行,恰恰是我们缺失存在感和唯一性。我们并非在做自己,我们只是在逃避虚无主义。

所谓的特立独行,不过是存在感被剥夺时发出的稍微特别点的惨叫。

到此为止,再写下去就太高了。让我们把话题停在Z世代是如此多元上,让我像一个普通的Z世代媒体那样为这篇文章作结吧。

艺术、音乐、潮流的交融是Z世代青年文化最大的特点。

恰如马爹利名士旗下的Swift Label也一直在通过集合潮玩、音乐、艺术、运动等多种元素的方式去丰富夜店和派对文化。

马爹利名士与时俱进的多元的文化内涵,使得它一直被不同领域Z世代年轻人奉为社交货币。即便在阿勒泰、松花湖以及长白山的滑雪场附近的夜店,也能见到马爹利的身影。

而焕新包装的马爹利名士更是体现了青年文化的不断变化。

各位可以在今天推文的评论区聊聊,雪圈的夜生活有什么不同?


Highlights

你去滑雪穿什么?雪板什么牌子?滑雪服什么牌子?是ARCTERYX还是迪卡侬?

⤴️

富二代为什么想进雪圈?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傻瓜。

一项爱好为何要让人挤破头皮?进入电音圈无非是买张电音节的门票,想去滑雪又没人拦着你。

但当爱好被赋予社交属性,一切就不同了。

下层圈子总希望能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更结识上层圈子。

比如某著名富二代去电音节,身边总会跟着一大帮人。

有人和百大DJ很熟,可以喊百大来喝酒;有人和电音节主办方很熟,安排安保、服务。也有没那么有钱的富二代,但常在电音节玩,为这位更有钱的富二代在电音节叫来女孩。

这些人都希冀于通过富二代对电子音乐的爱好,讨好对方,从而进入更高的圈子。

这时爱好就变成了获得更高社会人脉的机会,但前提是你必须在这个领域有足够的资源。

就拿雪圈来说,如果你要招待一位对滑雪感兴趣的大哥,酒店、雪场、雪具这些都是有钱就能搞定的。

但你需要为饭局准备近期在滑雪的漂亮女孩,你需要准备有社会名气的滑雪教练。这些都是花钱搞不定的,只有你真实的身处“雪圈”,才会拥有这些资源 ⤴️

富二代想挤入雪圈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生意。

任何一项火起来的爱好背后都是暴利。当年电音节火的时候,富二代们都开始投夜店、投厂牌、投电音节。

当他们自己在这项爱好上一掷千金的时候,又看到身边圈子同样在花钱,因此他们清楚这其中的利润,自然就会想来分一杯羹。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过去两年,滑雪领域博主、滑雪品牌、滑雪俱乐部都赚的盆满钵满,整个市场就是供不应求的局面。

但雪圈又和电音圈一样,它的生意被一小部分人把握着。

用电音节的卡座举个例子,一张卡座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但这活不是你发个抖音,说“大家好,过几天有场电音节,预定卡座可以找我。”就能搞定的,电音节卡座的客源在国内由一批深耕这个行业多年的销售把持着 ⤴️

如果你想做电音节的生意,就必须有人或自己身处电音圈。同理,你想做雪圈的生意,就必须得身处雪圈。

现在想做滑雪生意的人,没人缺钱,都是手里握着钱缺人脉和资源。 ⤴️

如今雪圈火热的话题也是“吃瓜”和“抨击”,相同的话被不同的人重复:雪圈又爆出了什么瓜?在雪场摆拍的雪媛玷污了这项爱好、跟风滑雪的富二代什么都不懂 ⤴️

Z世代没有爱好,唯一的性癖只有小众。 ⤴️

世界充满了庞杂和虚无,几十亿人在网络上被链接。

他需要存在感,他的存在感又依赖于和他人的与众不同。但他从出生开始便不断看到与自己相同的人,和自己同样经历、爱好的人如此之多,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唯一性,这种虚无病的唯一解药就是小众癖,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小众,把自己置入其中,才能短暂的安心。

Z世代如此多元,并非是由于我们特立独行,恰恰是我们缺失存在感和唯一性。我们并非在做自己,我们只是在逃避虚无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