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comments.

李白的白

Omnivore

Read on Omnivore

Read Original

date_saved: 2023-07-23 22:16:33

date_published: 2023-07-23 05:37:00


Full Content:

Original 卢克文 卢克文工作室 2023-07-23 17:37 Posted on 四川

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来到了江夏(武汉)。

李白打小在四川绵州(江油)长大,父亲是一名有钱商人,因此可重金投入家庭教育,李白从五岁开始读书,还报了许多兴趣班,学习剑术与纵横术、兵法等,其中剑法尤其不错,十五岁时,诗词已有小成,十八岁时,在四川省内到处乱蹿,将名山大川都跑了个遍,24岁时乘船沿长江出四川,开始满中华折腾。

当他到达江夏的时候,已经在外面跑了一年,花掉了三十多万钱。那年头一斗粮食二十至三十钱,一斗盐十钱,三十万钱,大约相当于2023年的30-50万元人民币,一年在外旅游花掉30-50万元,说明李家是比较富裕的,但大富之家还谈不上。

在唐朝,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唐六典》有规定,犯过法和工商子弟都不能参加科举,如果隐瞒身份参加科举,是要被杀头的。

因此他爹地是商人这件事,李白一直不好意思说出口,而且李家在西域已经生活了好几代人,他爸突然万里迢迢从西域回到四川这事,有点不清不楚的,好像有什么隐情,所以终其一生,在朋友面前,李白对自己家世几乎只字不提,别人问起就含糊其词,一直在他死后,父亲李客的名字,才出现在李白的碑文之上。

与传说中洒脱率性的形象不一样,李白一直想当官,有非常强烈的施展抱负的愿望,写诗是个人文采展露,当官才是李白的终极目标。

因为无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李白十分苦闷,他眼前还有三条小路可以走:分别为从军、荐举、终南捷径。

从军这么严肃的事情,只适合朴实内敛的高适,显然不适合欢快的夜店小王子李白;而那个终南捷径,指的是跑到长安终南山上隐居,将自己包装成世外高人,搞一个大IP出来,以图获得朝廷权贵的赏识,以此谋个一官半职,这种商业操作李白爹地倒是可以,但他爹死得早,没有人替他操盘,这法子也就行不通了。

李白眼前,就只有荐举一条路了。

唐朝时有特殊的荐举制度,意思是你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写了篇好文章,就去敲当地市委书记的家门,把文章递进去,市委书记一看,小伙子有才学啊,是个好苗子,我给省里和中央写封信荐举你吧,你先在市政府做个秘书岗位,以后跟着我混。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里头,李白出场在洞庭湖与高适相遇,俩人到达江夏,就去找当地官员,将自己的《大鹏赋》递过去,结果因为他是商人之子,东西都被扔出来,还遭门卫耻笑。

李白误会了,荐举制度并不拿来给平民大众用的,它不过是权贵阶层间的内部游戏,只有权贵后代才有资格获得亲友荐举,李白身为商人之子,强行抱官员大腿,在当时确实属于没有自知之明。

李白不甘心,但他爸很快去世了,在争夺家产时李白落败,他就突然变穷了,“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这时候别说当官了,要钱没钱、要工作没工作,成了社会盲流,吃饭都成问题。

为了不饿死街头,也为了可以嫁入豪门得到荐举机会,李白27岁时在孟浩然的介绍下,入赘前宰相许圉师家,和许圉师的孙女许宗璞结为夫妇,才有了新的经济来源,保证他后面几年能继续全国浪。

就是吃了好些年软饭。

这时候的许家其实正处于中落阶段,当然他们家不中落也看不上李白,许家不能让他过上富家公子哥的生活,但衣食无忧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李白原本想借许家的影响力,再次搞举荐,他拜求过当地长史裴宽,疯狂拍裴宽马屁,去终南山想偶遇玉真公主,还在长安城做过长漂,求见过不少王公大臣,但没有一次成功过。

38岁那年,李白媳妇病逝,中年LOSER男李白离开了许家,带着儿女迁居到安徽芜湖南陵。

幸喜李白这时候诗歌遍传天下,已经是一个超级大网红了,在那年头写诗不能变现,只能保证全国各地混吃混喝没啥问题。

但李白还是想当官。

李白日日跑官,也熟知唐玄宗爱道教,便从玉真公主那下手,元丹丘将李白的《玉真仙人词》递给玉真公主后,终于打动了早已入了道教的玉真公主,经老前辈贺知章和玉真公主联手推荐,见到了唐玄宗。

玄宗很喜欢他,却只认可他写文章的能力,赐他做了翰林,成了一个御用文人,平时拿来消遣解闷用。

李白还是没拿到政治实权,继续苦闷,终于跟老板有了冲突,一次唐玄宗让他起草文案,李白假装喝醉,非要高力士给他脱靴才写,这种拿腔拿调的作风惹怒了同事,大家纷纷在老板面前诋毁李白,玄宗也受不了他的狂放,便给了他N+1的赔偿,把他辞退了。

李白拿着遣散费,顶着知名网红的招牌,又过起了没害没臊的旅游生活,44岁那年他来到洛阳,经杜甫介绍,才认识了41岁的高适。

是的,李白与高适是四十多岁才相识的,《长安三万里》是为了方便叙事,将高适作为线索人物,才将他们认识的时间提前了。

在高适的梁园作客时,李白题诗于白壁之上,被也曾任过宰相的宗楚客的孙女宗煜看到,宗煜是他的狂热粉丝,十分欢喜,千金买下此壁,李白便因此与宗煜相识并结婚。

在认识宗煜之前,李白在42岁去浙江见道士吴筠时,经人介绍与浙江姑娘刘氏结婚,两年后因性格不合离异。为了照顾儿女,李白带着孩子来到亲友所在的山东济宁,济宁县令是他叔父,见他孩子无人照料,介绍了一位女子给他,李白与第三位夫人生了一个儿子,不过五年后,这位妻子也病故了。

宗煜是李白的第四段婚姻,正式结婚时,李白已经50岁了,宗煜应该还很年轻,他跟宗煜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两人相处得十分愉快,恰巧此时玄宗给李白的遣散费也被他花得差不多了,宗煜帮助李白解决了经济问题,李白入赘宗家,熟练地又吃起了软饭。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隐居庐山。永王李璘趁天下大乱造反,请李白出山相助,想做官想疯了的李白最后想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便下山进了永王幕府,结果李璘很快被升了官的旧友高适剿灭,李白被关在浔阳监狱。

宗煜为救丈夫,到处求人,高适出于政治风险,不敢救,幸好有宋若思和郭子仪替李白求情,唐肃宗免他一死,将他流放夜郎(贵州遵义桐梓县),途中遇赦,很高兴,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的佳句,回家后李白穷困潦倒,去安徽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62岁病逝在安徽,诗词手稿都给了李阳冰。

李白至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将李白复杂而精彩的一生,浓缩成2500字后,我们将要开始正式工作,帮助李白破题:

为什么李白得不到重用?

其实在当时的唐朝,李白无论多努力,都不可能得到重用。

玄宗这辈子是见识过生物多样性的,他当然知道李白,远不止是一名会写诗词的花样中年BABY,他当然知道李白有政治抱负,但他不可能让李白担任重要官职。

就算李白可以参加科举,中了进士,大概率也不可以。

中国从隋朝开始搞科举,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但唐朝时科举录取人数少得可怜,整个唐朝开科273次,总取士8455人,其中进士6692人、诸科1569人、秀才29人,其他165人。

中国是直到宋朝时的宋太宗,才向平民阶层大开科举之门,北宋一朝就录取了6万多人,后面南宋、明、清都保持了宋朝的高录取率。

唐朝时的政治资源,是被各大世家所垄断的。

科举和举荐制度,说白了主要还是为世家服务,科举都是他们砸重金投教育,平民压根玩不起,而举荐更完全是世家们的垄断内部游戏

唐朝时门阀众多,其中光是一线门阀,就有28个大族。

唐时的柳氏家族,他们家传技能就是谱学研究,从西晋开始祖孙数代人专门研究这项专业,到族人柳芳时到达巅峰,其写出《氏族论》,将魏晋以来的谱学进行总结,奠定了大唐门阀士族的地位。

由于这些氏族已经十分久远,我们没必要了解得太详细,这里只摘取《氏族论》部分统计数据:

这些名门望族分成五个地区群体。

关中士族包括京兆杜氏、河东柳氏、河氏裴氏、京兆韦氏、弘农杨氏等。

苏州士族包括吴郡朱氏、吴郡陆氏、吴郡张氏、吴郡顾氏等。

代北(代州以北,代州是现在山西东部)士族包括河南陆氏、扶风窦氏、河南长孙氏、河南宇文氏等。

在这些一线氏族里头,又有“五姓七望”七大氏族,是精英中的精英、贵族中的贵族,从唐高宗时开始,为了防止这七族越坐越大,只能从法律上,强制禁止他们互相通婚。

这七族分别是陇西李氏(皇家)、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王维家),其中崔家和李家各有两大分支,而且崔家势力极大,为了打压崔家,吏部侍郎高士廉编撰《氏族志》时,本按实力将崔家排第一,李世民很不高兴,认为太抬举这些山东豪族了,怎么排在皇家前面呢?

高士廉赶紧做排名修改,将李家排前两位,崔家仅排第三位。

崔家在整个唐朝,博陵崔氏出了15个宰相,清河崔氏出了12个宰相,封爵26人,五品以上官员多达400人。

不怎么出名的河东裴氏,从西晋到唐,出过59个宰相(国务院总理)和大将军(三军总司令)、55个尚书、44个侍郎、211个刺史、77个太守、21个附马、20个公主、3000个以上七品官员等等。

这些名门望族,是古代中国门阀的一次历史沉淀。

以最著名的崔氏举例,他们祖上原是姜子牙一系,一直是山东有侯爵的权贵阶层,当中有个后人没要侯爵,另封在山东“崔”地(今山东邹平县魏桥镇),从此改名姓崔,家族里的人一直在朝中当官,到秦朝第十五代孙崔意如封东莱侯,两个儿子分家,长子住清河郡武城县,就叫清河崔氏,次子住博陵郡平安县,就叫博陵崔氏,两家世世代代在朝中为官,从周朝干到秦朝又干到晋朝、南北朝,最后干到唐朝。

如果这不叫根深蒂固,那世上就没什么根深蒂固了。

在整个10世纪以前,全国有限的政治资源,经过上千年的积累,都被这些少数门阀瓜分掉,科举制只是开了一个极小的口子,平民百姓,一辈子也不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

有点像今天,有家族世世代代在烟草系统、石油系统、税务系统......形成了新的权力垄断。

所以在《长安三万里》,出身商人阶层的李白,读到出身于顶级门阀博陵崔氏崔颢的《黄鹤楼》时,为什么气得要掷笔于地。

你已经那么高贵、那么富有,为什么还要在文采上跟我们普通百姓抢资源?

那是对门阀的不忿,对权力垄断的憎恨,对自身怀才不遇的倾诉,对高级权二代的妒忌。

跟今天普通百姓,在网上看到“祖孙三代为烟草事业奋斗终身”的反应,其实是一样一样的。

在《长安三万里》提到安禄山时,说他一直“将反未反”。

安禄山有造反意向这种事,连李白这种平民都看得出来,皇帝老子看不出来?

唐玄宗知道的,唐玄宗什么都知道。

其实安禄山也是知道的,大唐盛世就在眼前,这年头造反成功率极低,安禄山实在犹豫了很久。

俩人对局势都是清醒的,但事情走向怎么就无可挽回呢?

问题不在唐玄宗或者安禄山本人,我们先要跳出英雄主义历史观,来看事物发展的规律。

唐朝时共有十大节度使,其中河西节度使领兵7.3万人,防突厥吐蕃;河东节度使领兵5.5万人,防突厥;北庭节度使领兵2万人,防中亚的突骑施;范阳节度使领兵9.1万人,防契丹;陇右节度使领兵7.5万人,防吐蕃;安西节度使领兵2.4万人,防西突厥;剑南节度使领兵2.4万人,驻防四川;朔方节度使领兵6.5万人,防后突厥汗国;平卢节度使领兵3.8万人,防契丹;岭南节度使领兵2.4万人,驻防广东广西。

Image

这十大节度使,也可以理解为西北军区(陇右、朔方、河西)、东北军区(平卢、范阳、河东)、新疆军区(北庭、安西)、四川军区(剑南)、两广军区(岭南)。

是个傻子都看得出来,西北军区和东北军区势力太大,不应该归一个节度使管理,只要有人统一一个大军区,就形成了可怕的造反条件。

不是安禄山可不可信的问题,是不应该东北军区归一个人管理的问题。

李隆基当然是知道的,他比谁都清楚这么干是什么后果。

我以前说过,如果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很奇怪的矛盾现象,那一定是为了掩盖另一个更大的矛盾,不得已做出的妥协。

就像穆斯林可以娶四个老婆,是因为他们在前期扩张过程中天天打仗,男人死得太多,女人嫁不出去,就只能采取妥协,允许一娶四。

我们看到的很多奇怪习俗,都是古人早期应对恶劣生存环境的不得已举动,只是有些作为习惯,当成文化传统给继承下来了。

李隆基重用东北胡人安禄山,就是看中他出身低微,在中原没有根基,在胡人里身份又不高,专门提拔他抗衡关陇军事贵族和山东豪族。

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他们是亲表兄弟,而隋唐杨李两家祖先,都是北周宇文家的重臣,这个宇文家,就是关陇军事贵族的一部分。

隋唐之间的交接,其实是关陇军事集团的内部权力流转,李靖、长孙无忌都是关陇集团的人,武则天打压过关陇集团,收拾过长孙无忌,但其实力还十分强大。

不要简单地以为安禄山靠拍马屁就能成功,拍马屁这种政治手法,在领导眼里是无效的,领导的视野或资源百倍于下级,不会被这么简陋的手段轻易搞定,李隆基信任安禄山,是为了分权,他的敌人越强大,他分权的势力也越大。

李隆基对自己这手基操还是有点信心的,他以前任命王忠嗣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比安禄山还多一个,自己有过实操经验,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可以牵制住安禄山。

李隆基提拔胡人哥舒翰,跟提拔安禄山是一个道理,而且哥舒翰管西北,安禄山管东北,李隆基留了一手,希望他们互相钳制、互相制衡。

不过这次,李隆基玩砸了。

玩砸的主要原因,是安禄山最后跟李白这种不得志的平民精英,形成了合流。

唐朝时出于战争机动需要,以及府兵制的破产,给了节度使极大权限,他们拥有了军权、财权、政权。

节度使可以征税、可以考核官员,渐渐成了独立小王国。

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15年,范阳节度使12年,河东节度使5年,常年无人替换,三镇上下官兵都成了他的心腹,渐渐变成了东北老大,拥有大唐四分之一的兵力,比张作霖还张作霖。

而像李白这样的平民精英,在关中政治核心圈,正遭到28个门阀的疯狂打压。

你想参加科举,要么得在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读过书,相当于今天的最好的六所大学,而就这六所大学对出身要求严苛,上国子学您爹地得是朝廷三品官员,想上太学或四门学,您爹地得是五品官员。

现在知道李白为什么要入赘了吧,不认个好爹,别说参加科举,连科举的前期学习权都没有。

不进这六大学府也可以,在地方州学、县学学习过也能考,不过你入学得有身份审查,想自学考试,必须得有县尉推荐,而每年能通过身份审查的,不过九分之一。

就算你进了考场也没用,唐朝时考卷上的名字是公开的,考官看一眼你的名字,就能猜出来你是28个门阀里的哪家子弟。

所以科举制度,基本还是被权贵给垄断了的。

平民阶层真的偶有漏网之鱼,凭着超强实力单枪匹马杀入朝廷中枢,28个门阀也会主动跟他联姻,将他迅速吸收进门阀系统,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政治中心已被门阀们布下天罗地网,那像出身寒门的高适,以及出身平民的李白,他们若有一腔热血,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不甘心一生为权贵门客,该去哪里一展身手呢?

是的,恭喜你猜到了,去边关,去独立王国节度使旗下。

唐玄宗为对抗关陇军事贵族和山东豪强,一手养肥了节度使,节度使形成单独小王国,在长安走投无路的寒门与平民精英,只能奔赴节度使,寻求政治前途。

其实高适投奔哥舒翰,跟严庄、高尚、张通儒、冯翊王投奔安禄山有什么区别?

不过是看自己的主子,有没有反心而已,他们政治动机是一样的,都不过是想去节度使旗下求一份功名。

火药已经准备好,往往只需要一根引线,就能点爆整个大唐的危机。

当朝廷里任宰相十九年,擅长玩弄权术的李林甫去世后,其政治设计和人事安排也遭到清算,原本压制安禄山等节度使的绳索突然松绑,加上李林甫的接班人杨国忠两次推动南诏之战,大唐中央禁卫军精锐大量死于南诏,中央空虚,杨国忠又不断跟安禄山恶斗,使安禄山犹豫不决的造反条件,终于成熟。

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联合契丹、突厥等,发起十五万大军,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正式发起叛乱。

八年乱战,盛世大唐,从此一折而断。

安史之乱表面上是中央与节度使的冲突,但本质是李白、高适这些平民寒门精英,挑战被28个门阀垄断的经济政治资源的冲突。

乱世给了平民机会,高适就意外爬上了权力的阶梯,从一个八品小官,意外成长为剑南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终于开始有出身平民和寒门的人担任宰相,比如唐代宗时的11个宰相,就有4个出身门阀,2个出身寒门,6个出身平民。

政治利益的争夺,通常只有血与火,才能分出最后的胜负。

安史之乱使大唐关陇门阀大伤元气,但山东豪强却趁机捡漏,他们在战乱后出来担任的宰相人数反而更多了,清河崔氏出了八个宰相,博陵崔氏出了十五个,范阳卢氏则出了一百多个进士。

依靠强大的政治与教育资源,这些人再次联合起来,锁死了科举制度,重新将平民百姓的上迁之路断绝。

一直到120年后,黄巢突然杀了出来。

山东人黄巢刚开始时,很像是另一个四川人李白。

他同样出生于富商家庭(盐商儿子),同样喜欢剑术,同样从小很有诗才,五岁就可以跟祖父对诗。

与李白不同的是,唐朝后期,终于允许商人的子女参加科举。

当然,要想通过科举,那还是相当看出身的。

权贵们控制的科举,就跟艾滋病一样,只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渠道传播下去。

黄巢屡次参考、屡次不中,气得在长安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怒句。

回去后他就放弃科举,专心做一个私盐头目,874年山东天灾,百姓饿死无数,黄巢带头就反了!

黄巢每克一城,就要大杀世家宗族和官吏,一直到将城中门阀杀绝。

六年后深冬十二月初五的下午,黄巢军队杀进了长安城。

对于朝廷里那些锁死经济政治资源的权贵,黄巢毫无怜悯之心,他将三品以上官员全部处死,又因广德公主表面归顺,暗中藏公卿于地下、暗门当中,大肆诛杀还效忠唐朝的士子,杀得长安城内,鲜血在道路上汇流成小溪,路过的人,需要提起裤腿涉血溪而过。

黄巢滥杀的结果,是中国累积千年的28大门阀被全部杀尽,记载他们家世和族谱一类的东西全部被焚毁,谱学研究从世上消失,从此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两种难以消除的现象。

一种是对土地的兼并,一种是对政治与经济资源的垄断。

大唐28大门阀,跟明末时的东林党,其行为模式,真是越看越像。

历史一直在不断轮回,聚拢又打散、打散又聚拢。

每一次轮回的过程中,都是鲜血与烈火,快刀与人头。

如果国家底层架构,无法保证权力的贤能流动,无法保证财富的公平分配,终归一代代,再会有落寞的李白、暴躁的黄巢

其实我一直认为,李白这种放纵的浪漫主义性格,并不适合当官。

掌握权力的人,要理性、平静、低调、内敛。

李白完全不是这种人。

但适不适合当官,跟他有没有资格参加考试,是两回事。

李白能力可能不够,但他心中那张为天下求公平的白纸,还是值得肯定的。

就像他34岁那年,在江夏写的那首诗一样: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

多角度还原中国工业的逆袭之路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卢克文新书《了不起的中国工业》↓

----------------------------------------------

在我的知识星球,能看到

每日时政深度点评,了解国家大事,看透国际风云变幻

财经股评,从宏观视角读懂股市变化本质,掌握市场规律

分享我的观点和见解

2019年,从《文在寅的复仇》,有几百万读者关注我们,我在文章里带大家解析了当今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崛起之路。

如今,有38000+读者加入我的星球,重新开始认识世界的逻辑和本质规律。

Image

扫码加入

Image

38000+人都在卢克文工作室

看国际风云诡谲,时事变幻


Highlights

唐朝时有特殊的荐举制度,意思是你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写了篇好文章,就去敲当地市委书记的家门,把文章递进去,市委书记一看,小伙子有才学啊,是个好苗子,我给省里和中央写封信荐举你吧,你先在市政府做个秘书岗位,以后跟着我混。 ⤴️

李白误会了,荐举制度并不拿来给平民大众用的,它不过是权贵阶层间的内部游戏,只有权贵后代才有资格获得亲友荐举,李白身为商人之子,强行抱官员大腿,在当时确实属于没有自知之明。 ⤴️

唐朝时的政治资源,是被各大世家所垄断的。

科举和举荐制度,说白了主要还是为世家服务,科举都是他们砸重金投教育,平民压根玩不起,而举荐更完全是世家们的垄断内部游戏 ⤴️

这些名门望族,是古代中国门阀的一次历史沉淀。

以最著名的崔氏举例,他们祖上原是姜子牙一系,一直是山东有侯爵的权贵阶层,当中有个后人没要侯爵,另封在山东“崔”地(今山东邹平县魏桥镇),从此改名姓崔,家族里的人一直在朝中当官,到秦朝第十五代孙崔意如封东莱侯,两个儿子分家,长子住清河郡武城县,就叫清河崔氏,次子住博陵郡平安县,就叫博陵崔氏,两家世世代代在朝中为官,从周朝干到秦朝又干到晋朝、南北朝,最后干到唐朝。

如果这不叫根深蒂固,那世上就没什么根深蒂固了。

在整个10世纪以前,全国有限的政治资源,经过上千年的积累,都被这些少数门阀瓜分掉,科举制只是开了一个极小的口子,平民百姓,一辈子也不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

有点像今天,有家族世世代代在烟草系统、石油系统、税务系统…形成了新的权力垄断。 ⤴️

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两种难以消除的现象。

一种是对土地的兼并,一种是对政治与经济资源的垄断。 ⤴️

如果国家底层架构,无法保证权力的贤能流动,无法保证财富的公平分配,终归一代代,再会有落寞的李白、暴躁的黄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