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comments.

中国经济未来10年会大通胀吗? - 知乎

Omnivore

Read on Omnivore

Read Original

date_saved: 2023-07-13 11:10:51

date_published: 2023-07-12 20:00:00


Full Content:

中国未来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通胀,而且三重预期压顶。很多外国媒体专家认为中国崛起已经到顶,国内很多专家都在反驳,比如金灿荣

中国人当然没人希望中国崛起到顶,**但眼前中国经济的状况真的与==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非常类似。**美国人说中国崛起到顶了,是有依据的。

1,短期看,中国经济最迫切的问题是==消费降级==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居民和地方政府两个消费主体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居民是房贷,地方政府则是地方债==城投债==。导致全社会消费降级,出现==债务性通缩==。最新的数字,CPI已经降到0。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同样是这种情况,日本的两个消费主体居民和企业同样被高昂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导致老百姓为了还债不消费。企业为了还债不投资。

2,中期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靠投资与出口拉动,消费只是二者拉动的结果。

而房地产承担着75%的投资职能。现在房地产崩了,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可以靠什么来增长?

==产业升级==可不可以?难度极大,任何产品生产出来,都是要卖给消费者才有意义。在国内消费者面临重压消费降级,欧美主要出口目的地面临脱钩的局面下。在市场总体缩小的局面下,即便你升级了,也无法拉动经济。之前卖1000万台车,都是合资的,现在升级了都变成国产的了,结果销量降低到850万了,规模还是变小了。

况且房地产的坑可太大了,如果用制造业填坑,目前中国制造业占世界30%,要想完全把房地产的坑填上,这个比重得增加到60%,这是什么概念?

大英帝国当时全世界都是他的殖民地与倾销市场,制造业占世界比重不过65%,中国想要达到这个数字,要么把全世界殖民了,强迫全世界都放弃制造业,只能消费中国制造,类似于鸦片战争干的事情。要么中国之外其他主要工业国爆发世界大战,打成一片废墟,类似于二战之后的美国。

总之,填不上房地产的坑,经济就不会有好结果。日本其实就是这样,泡沫破裂之前,==日本经济==靠出口和地产拉动,地产泡沫破裂后,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这才是日本几十年停滞的核心原因。事实上日本的出口过去几十年增长是很明显的,由1995年的3500亿美元中位数上涨的目前的6500亿中位数,增长接近一倍。但GDP总量还下滑了,说明房地产这个坑太难添了。

过去几十年,日本出口其实还有明显增长的,并不是一点变化没有。只不过日本房地产的坑太难填了

3,长期看就是生育与老龄化问题了。日本30年生育率由1.5下滑至1.25左右。中国生育率五年由1.7左右下滑至1.0左右,日本人看了估计也会惊掉下巴。日本目前已经进入超老龄化水平,中国十几年之后也会步日本的后尘。

这样,中国经济短中长三重矛盾压顶,每个问题都是那么重大难解。归根结底还是几十年高速增长积累了重大的结构性问题,你终究要坏债。就像一只股票连续40个涨停之后,积累了天量获益盘,难道还能有第50个60个涨停?

美国人认为你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并不是胡说八道。

4,补充一点,有人说日本经济停滞原因来自美国的打压,对不对呢?当然不对。

美国对日本产业的打压从70年代就开始了,打压对象也不止芯片,包括家电,电子数码,汽车,芯片,日本所有的支柱产业美国全都打压过。结果伴随着美国的打压,日本经济之后20年一路增长,日本制造一路把美国碾压在地上摩擦,打压一点用处没有。

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不仅老百姓背负巨债,大量日本巨头也是如此。他们为了还债,不得不压缩研发与投资去杠杆还债。加之当时处在互联网科技革命爆发前夜,日本巨头的技术领先优势大幅缩小。在这种日本科技巨头生了重病的情况下,打压才奏效。

事实上美国对日本产业打压的最狠的也不是芯片而是汽车。对日本汽车的打压从70年代直到今天还在继续,汽车由于技术迭代远没有数码芯片强,所以日本巨头的壁垒优势很大,直到今天日本还稳拿美国市场,打压完全没用。


更新,评论区很多观点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很多人认为,中国问题虽然严重,但美国问题更严重

姑且不论你家过不好是不是别人家更差你就好了。单论中美经济本身,其实其面对的问题完全不一样。我们来比较一下中美经济究竟都是怎么回事。

中国面对的问题是生病,拉动经济增长20年的引擎房地产熄火。地产熄火导致了短中长一系列问题的爆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上面答案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而美国面对的问题则是另外一回事。美国经济生病没有?

当然生了,不过不是现在。美国经济靠消费,2020年疫情爆发,美国被迫封城,2020与2021两年,新冠病毒毒性不断提升,德尔塔病毒破坏力比原始毒株强四倍。导致美国不得不封了解禁,解禁再封。而消费经济高度依赖老百姓出行自由,所以封城其实对美国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才是美国经济的重病。

而美国为了治病,开始给自己吃猛药。美联储天量放水,国家给每个老百姓发钱,从耄耋老人到黄口小儿,每人每月固定领钱。让美国经济得以在重病期间不死。

而到了2021年底,奥秘科荣出现,其毒性远小于德尔塔,传播力远强于德尔塔。加之美国人一再感染,以及效力强大的疫苗(强多少我就不说了),使得疫情对美国的影响不断减小,国家不封城了,老百姓出门了。可以说美国经济的病被治好了。

但凡是都有代价,美国为了治病,吃了猛药,虽然病好了也有很大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通胀,以及印钱过度导致美元信誉下滑。

现在美联储没完没了加息就是为了补救这个副作用,加息导致美国股市暴跌,导致通胀上天,导致银行破产,导致美国政府承担高额利息。

而现在看呢,美国通胀已经趋缓,CPI不断下滑。而美国股市已经接近涨回去了。而中小银行破产并非次贷危机那种链式反应,影响也都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当然,美国政府不得不承受高昂国债利息这个是跑不掉了。美元信誉下滑也很难彻底挽回。

但总体上讲,中国面对的问题是经济生病不知道怎么医治。美国面对的问题是病好了但吃药副作用太大正在治副作用,也有了很大成效。你说中美双方孰轻孰重?


再更新,解释两个质疑。

1,有人说美国这么好,耶伦怎么来卑躬屈膝呢?之前也看过几个答案,没几个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原因在这里讲清楚。

这几年,美联储对于美国经济,先治病(全民发钱),后治副作用(加息压通胀)。这一过程中你看到了银行破产,其实美国政府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美国政府常年巨额赤字,需要借新债还旧债。而一直以来,美国国债的最大对手盘其实就是美联储,即美联储印钱买国债供美国政府运转。

然而目前面对几十年一遇的通胀,美元利率上涨至5.25,一方面美国政府要给新债支付高昂的利息。最要命的是最大对手盘没了,美联储目前的主要工作是紧缩,利用高利率把市场上的美元收回来,如果还大规模的购买美债,不就等于印钱了吗?所以美联储这个最终的金主,在美元这一轮加息周期中是指望不上了。

所以代表美国政府的财长耶伦目前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求爷爷告奶奶的给美债找金主。而美联储之外,最大的金主本来是中国,结果美国天天和中国干架,导致中国不买美债了。所以才有耶伦在中国的低三下四被美国人骂翻天。一方面顶着万人唾骂,一方面还不得不向敌人低头,老太太可以说有点当年李鸿章的架势。

好了,把这个逻辑解释清楚了,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首先,美国政府如何如何艰难,其实和美国经济目前所处的阶段现状没有关系,也就是我前面那个结论。**美国经济是美联储控制的,美国政府在经济如何管理的问题上也只能听美联储的话,这与中国央行只是政府一个部委完全不是一回事。

其次,在这个逻辑上,你也能看到,美利坚这个国家,最大的头等大事,其实是保美元的信誉,和美元霸权相比,其他一切事情都可以让步。

前两年为了保美国经济不死,美联储疯狂印钱全民发钱,让美元信誉大受损失,现在美联储明显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美元币值,保美元信誉。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你再困难是你自己的事情,有招想去,没招死去。

2,还有人在评论区要我做做空A股才叫言行一致。

哈哈,我只能说,这是两回事,自己的观点是自己的观点,市场的观点是市场的观点。散户投资之所以动不动碰的头破血流,原因就是散户永远把自己的观点当成市场的观点,认为市场错了。

要赚钱,你得搞明白市场怎么看。下面是我去年11月对之后股票行情的预测,这样的预测全国有几个人能做到。

评论区还真有人当时看过


更新:

5,如何解决三重困境?

一堆人说你只提出了问题,不讲解决方法是唱衰国家。为什么没讲,原因在于要讲的内容太多了,打字太多也累对不对。

简而言之,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以生产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东亚经济体,不论中国,日本,韩国,还是台湾,香港新加坡。本质上都是生产型经济体,即经济发展的主要侧重点,驱动力是生产更多的产品,尽可能为提高生产创造一切条件。

比如为了多生产产品,就要尽可能降低成本。要降低成本,就要尽可能压低工资。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工资也得增长。此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就得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时长,比如996007这种。

此外,为了让老百姓更加努力工作,就得让社会处在低福利状态,老百姓朝不保夕。时刻为吃饭发愁,这样才能拼命努力。

所有东亚国家,无论发展水平高低,相比于西方国家,都是这种状态

对于生产模式来讲,最大的好处就是增长的快。一天生产1个产品增长1%,如果生产10个产品增速立马提升十倍。只要你勤劳肯干,有能力把产量提升十倍,就可以后来居上。你看东亚经济体,普遍用几十年时间走完欧美几百年的道路,原因就在于此。

但坏处在于偏重生产的经济模式,你生产出的产品需求不归你自己控制。

原因就在于过于偏重生产,必然导致生产能力大于你自己的消费能力,此时就必须为你的产品找到足够的消费市场,比如东亚经济体,无论是之前的日本韩国,还是现在的中国,产能都大于消费,而你自己之外消费市场是不归你控制的。这就出现了当年美国对日本制造的打压以及目前中美贸易战。

同时,大量生产的产品是有数量极限的。比如基础设施,你修的地铁,高铁,桥梁,高速公路这些东西,修完了也就结束了,再次重修可能得50~70年以后。这样,你的生产不可避免会有上限瓶颈。

这样,由于消费能力小于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本身的极限瓶颈限制,同时偏重生产的模式必然导致老百姓整体消费能力低下。

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只能用“生产型消费”来刺激消费。“生产型消费”这个词是我创造的,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消费行为,同时兼具生产与消费的双重属性,在花钱消费的同时可以创造财富。因为钱花了可以生钱,所以即便老百姓消费能力低下,也敢加很大的杠杆来进行消费,这样内部的消费就带动起来了。

房地产就是最典型的“生产型消费品”,房子本身是居住的刚需,带有非常明确的消费属性,同时买了还能增值赚钱,带有生产属性。双重属性集于一身,让老百姓即便收入很低,也敢于去购买昂贵的房产这种远超正常消费能力的产品,进而拉动内需。

你看,东亚经济体,中日韩,对外靠出口,对内拉动内需都靠房地产,香港干脆100%靠房地产,这不是偶然。即对于内需带动能力很差的生产型经济体,只有房地产这种“生产型消费品”可以超量压榨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进而带动内需。

有人可能问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前,收入世界第一,这么有钱怎么还没有消费能力?这个消费能力不是和横向和其他国家比,而是和你自己比,即相比于你自己的经济规模来讲,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是不足的。

而我们都知道,房地产是有泡沫的,泡沫是会破裂的。由于经济过于依赖房地产这种“生产型消费”,所以一旦房产消费大幅下滑。生产型经济体消费不足的真相立即原形毕露。

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十多年才恢复过来,依靠的还是富起来的中国大陆富人到香港买房这个外力。而日本泡沫破裂之后,经济一直宕机到今天。而同样是房地产泡沫破裂,美国次贷危机结束以后不过五年,经济基本上就缓过来了。

而目前中国经济的三重困境,本质上就是生产型经济体发展到顶的直接结果。实物产品产能一方面足够全世界使用已经到顶,一方面欧美要和你脱钩。对内,房地产这种生产型消费已经把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压榨到极限。相比来讲,当年日本当时外需并未到顶。

那么怎么解决这三重困境?就要由生产型经济体转型消费型经济体

前面讲了,生产型经济体指的是经济体运行的主要目标与侧重是加大生产能力,比如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员工要不断加班加点996,并且低福利状态让老百姓疲于奔命朝不保夕才能玩儿命干活。

而消费型经济体指的是经济体运行的主要目标是侧重于消费,让老百姓尽可能的多花钱而不是多生产。想想看,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愿意消费?收入足够高,生活较为安逸压力不大,比如朝九晚五,社会福利较高有足够的托底让你心里稳定你才敢于花钱。

消费型经济的缺点是什么?

最大的缺点是增速较慢,人的消费能力是和收入增速以及欲望增长匹配的,正常状况下,量入为出的消费即便增长也不可能太快。东亚生产型经济体在成长期增速都能到6%以上,而欧美消费型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也就2%左右,放到中国也就3.5~4左右。

其次一个缺点就是过于注重打工人的利益,必然导致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导致生产竞争力下滑,这个也可以理解。

还有一个重要缺点,按照我们的官方说法就是,不利于培养老百姓勤劳的品质,容易养懒汉。

消费型经济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啊

但消费型经济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增长上限。

生产型经济体依靠的你之外的需求这个不可控,以及房地产,压榨有极限。但消费依赖的是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欲望,而人的欲望是无上限,无止境的。今年买2件衣服,明年完全可以卖5件,后年10件,只要你的收入增速跟得上,理论上消费是可以永久增长的。

资本主义出现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事实上在二战之前,所有的工业国都是生产型经济体。由于经济过于偏重生产,导致生产消费过度扭曲,最终爆发大萧条,进而爆发二战。

二战以后,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全世界成为政治正确,资本主义工业国为了避免被苏联和平演变,开始向老百姓让利。而让利的结果则是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反倒带动经济不断增长。而苏联则过度关注生产,产出了足够打世界大战的无数的武器,而核武器的出现导致世界大战再也打不起来,导致军火生产遭遇需求瓶颈。瓶颈的结果使得苏联装备的超巨量武器成为无效投资,类似于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大拆大建,比如贵州独山县,最终把苏联拖垮。

而西方国家80年代以后全面转型消费,立马消除70年代生产型带来的长期滞涨,最终打赢冷战。

沃尔玛,1980年上市开盘价27.8美元。到1993年复权价格已经上涨到4429美元,13年上涨159倍,这就是美国转型消费大爆发的结果。

在2023年的当下,中国其实也面临类似的局面,之前讲的三重预期压顶,本质上就是生产型经济已经无以为继。转型消费驱动,方可解决问题。具体怎么做?

1,短期看,现在老百姓面临债务性通缩,债务过重影响消费。此时应当让银行大规模降低存量房贷,把存量房贷有5~6,降低到3左右。老百姓压力大幅缓解,焦虑感大幅缓解,自然就敢消费了。

2,大规模发放消费券,不是那种需要抢的消费券,而是全民性质的消费券,比如全国每人发放总计5000的消费券,必须消费到10000才能把5000用完。降低房贷与消费券同时使用,会立马激活消费,眼前最危急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凡事不可能没有代价,大规模发放消费券的代价就是通胀,这一点和前面所讲的美国一样。在短期的债务性通缩危机解除之后,国家必然会大规模加息以控制通胀,进入到病好后治疗副作用的阶段,美国走过的路我们也会再来一遍。

3,中期看,增加劳动者收入,大幅提升最低工资,把工资占GDP比重由目前的40%左右提升至经合组织平均55%的水平,让老百姓有消费能力。

4,加大社会福利保障,由目的的低福利状态逐渐过渡至中等社会福利状态,加大企业裁员难度。杜绝35岁现象。让老百姓心里有底,自然敢于消费。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国家有望慢慢转向消费型社会。

5,长期看,向富人征收高昂财产税,遗产税,退籍税。提升社会流动性,提升教育公平。

高房价地区(一二线)征收高房产税,以补贴三四五线城市的老百姓生育。为什么这么补贴?

原因在于高线城市与低线城市生育成本相差悬殊,一线城市你补贴500万都未必生一个。而县城你补贴20万就绰绰有余了。这样高线城市补贴低线,让生育率有保证,而生育率提升之后,大量劳动力在成年之后会到一二线城市打工回馈一二线的补贴,形成良性循环。

否则以目前的发展逻辑,一二线城市吃掉不仅吃肉还要喝汤,低线城市渣滓都吃不到,结果必然是低线城市不断完蛋,最终一二线没了低线可以吸血,最终也会完蛋。

做到上述几点,三重预期压顶的问题有望解决。当然,这只是我的理想。鉴于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几千年来不养懒汉的文化传统。以及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东亚经济体可以转型消费的现实。

我感觉实现的可能性很渺茫,大家不要抱有太高的预期。


Highlights

中国未来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通胀,而且三重预期压顶。很多外国媒体专家认为中国崛起已经到顶 ⤴️

中国人当然没人希望中国崛起到顶,但眼前中国经济的状况真的与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非常类似 ⤴️

**1,短期看,中国经济最迫切的问题是消费降级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居民和地方政府两个消费主体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居民是房贷,地方政府则是地方债城投债。导致全社会消费降级,出现债务性通缩。最新的数字,CPI已经降到0。 ⤴️

产业升级可不可以?难度极大,任何产品生产出来,都是要卖给消费者才有意义。在国内消费者面临重压消费降级,欧美主要出口目的地面临脱钩的局面下。在市场总体缩小的局面下,即便你升级了,也无法拉动经济。之前卖1000万台车,都是合资的,现在升级了都变成国产的了,结果销量降低到850万了,规模还是变小了。 ⤴️

总之,填不上房地产的坑,经济就不会有好结果。日本其实就是这样,泡沫破裂之前,日本经济靠出口和地产拉动,地产泡沫破裂后,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这才是日本几十年停滞的核心原因 ⤴️

**3,长期看就是生育与老龄化问题了。**日本30年生育率由1.5下滑至1.25左右。中国生育率五年由1.7左右下滑至1.0左右,日本人看了估计也会惊掉下巴。日本目前已经进入超老龄化水平,中国十几年之后也会步日本的后尘。 ⤴️

**中国面对的问题是生病,**拉动经济增长20年的引擎房地产熄火。地产熄火导致了短中长一系列问题的爆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

而消费经济高度依赖老百姓出行自由,所以封城其实对美国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才是美国经济的重病。

而美国为了治病,开始给自己吃猛药。美联储天量放水,国家给每个老百姓发钱,从耄耋老人到黄口小儿,每人每月固定领钱。让美国经济得以在重病期间不死。

而到了2021年底,奥秘科荣出现,其毒性远小于德尔塔,传播力远强于德尔塔。加之美国人一再感染,以及效力强大的疫苗(强多少我就不说了),使得疫情对美国的影响不断减小,国家不封城了,老百姓出门了。可以说美国经济的病被治好了。

但凡是都有代价,美国为了治病,吃了猛药,虽然病好了也有很大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通胀,以及印钱过度导致美元信誉下滑。 ⤴️

而现在看呢,美国通胀已经趋缓,CPI不断下滑。而美国股市已经接近涨回去了。而中小银行破产并非次贷危机那种链式反应,影响也都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当然,美国政府不得不承受高昂国债利息这个是跑不掉了。美元信誉下滑也很难彻底挽回。

但总体上讲,中国面对的问题是经济生病不知道怎么医治。美国面对的问题是病好了但吃药副作用太大正在治副作用,也有了很大成效。你说中美双方孰轻孰重? ⤴️

美利坚这个国家,最大的头等大事,其实是保美元的信誉,和美元霸权相比,其他一切事情都可以让步。 ⤴️

5,如何解决三重困境? ⤴️

简而言之,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以生产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东亚经济体,不论中国,日本,韩国,还是台湾,香港新加坡。本质上都是生产型经济体,即经济发展的主要侧重点,驱动力是生产更多的产品,尽可能为提高生产创造一切条件。

比如为了多生产产品,就要尽可能降低成本。要降低成本,就要尽可能压低工资。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工资也得增长。此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就得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时长,比如996007这种。

此外,为了让老百姓更加努力工作,就得让社会处在低福利状态,老百姓朝不保夕。时刻为吃饭发愁,这样才能拼命努力。

所有东亚国家,无论发展水平高低,相比于西方国家,都是这种状态 ⤴️

对于生产模式来讲,最大的好处就是增长的快。一天生产1个产品增长1%,如果生产10个产品增速立马提升十倍。只要你勤劳肯干,有能力把产量提升十倍,就可以后来居上。你看东亚经济体,普遍用几十年时间走完欧美几百年的道路,原因就在于此。

但坏处在于偏重生产的经济模式,你生产出的产品需求不归你自己控制。

原因就在于过于偏重生产,必然导致生产能力大于你自己的消费能力,此时就必须为你的产品找到足够的消费市场,比如东亚经济体,无论是之前的日本韩国,还是现在的中国,产能都大于消费,而你自己之外消费市场是不归你控制的。这就出现了当年美国对日本制造的打压以及目前中美贸易战。

同时,大量生产的产品是有数量极限的。比如基础设施,你修的地铁,高铁,桥梁,高速公路这些东西,修完了也就结束了,再次重修可能得50~70年以后。这样,你的生产不可避免会有上限瓶颈。

这样,由于消费能力小于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本身的极限瓶颈限制,同时偏重生产的模式必然导致老百姓整体消费能力低下。

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只能用**“生产型消费”**来刺激消费。“生产型消费”这个词是我创造的,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消费行为,同时兼具生产与消费的双重属性,在花钱消费的同时可以创造财富。因为钱花了可以生钱,所以即便老百姓消费能力低下,也敢加很大的杠杆来进行消费,这样内部的消费就带动起来了。

房地产就是最典型的“生产型消费品”,房子本身是居住的刚需,带有非常明确的消费属性,同时买了还能增值赚钱,带有生产属性。双重属性集于一身,让老百姓即便收入很低,也敢于去购买昂贵的房产这种远超正常消费能力的产品,进而拉动内需。

你看,东亚经济体,中日韩,对外靠出口,对内拉动内需都靠房地产,香港干脆100%靠房地产,这不是偶然。即对于内需带动能力很差的生产型经济体,只有房地产这种“生产型消费品”可以超量压榨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进而带动内需。

有人 ⤴️

对于生产模式来讲,最大的好处就是增长的快。一天生产1个产品增长1%,如果生产10个产品增速立马提升十倍。只要你勤劳肯干,有能力把产量提升十倍,就可以后来居上。你看东亚经济体,普遍用几十年时间走完欧美几百年的道路,原因就在于此。

但坏处在于偏重生产的经济模式,你生产出的产品需求不归你自己控制。

原因就在于过于偏重生产,必然导致生产能力大于你自己的消费能力,此时就必须为你的产品找到足够的消费市场,比如东亚经济体,无论是之前的日本韩国,还是现在的中国,产能都大于消费,而你自己之外消费市场是不归你控制的。这就出现了当年美国对日本制造的打压以及目前中美贸易战。

同时,大量生产的产品是有数量极限的。比如基础设施,你修的地铁,高铁,桥梁,高速公路这些东西,修完了也就结束了,再次重修可能得50~70年以后。这样,你的生产不可避免会有上限瓶颈。

这样,由于消费能力小于生产能力,以及生产本身的极限瓶颈限制,同时偏重生产的模式必然导致老百姓整体消费能力低下。

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只能用**“生产型消费”**来刺激消费。“生产型消费”这个词是我创造的,你可以理解为这个消费行为,同时兼具生产与消费的双重属性,在花钱消费的同时可以创造财富。因为钱花了可以生钱,所以即便老百姓消费能力低下,也敢加很大的杠杆来进行消费,这样内部的消费就带动起来了。

房地产就是最典型的“生产型消费品”,房子本身是居住的刚需,带有非常明确的消费属性,同时买了还能增值赚钱,带有生产属性。双重属性集于一身,让老百姓即便收入很低,也敢于去购买昂贵的房产这种远超正常消费能力的产品,进而拉动内需。 ⤴️

即对于内需带动能力很差的生产型经济体,只有房地产这种“生产型消费品”可以超量压榨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进而带动内需。 ⤴️

即相比于你自己的经济规模来讲,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是不足的。

而我们都知道,房地产是有泡沫的,泡沫是会破裂的。由于经济过于依赖房地产这种“生产型消费”,所以一旦房产消费大幅下滑。生产型经济体消费不足的真相立即原形毕露。 ⤴️

而目前中国经济的三重困境,本质上就是生产型经济体发展到顶的直接结果。实物产品产能一方面足够全世界使用已经到顶,一方面欧美要和你脱钩。对内,房地产这种生产型消费已经把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压榨到极限。相比来讲,当年日本当时外需并未到顶。

那么怎么解决这三重困境?就要由生产型经济体转型消费型经济体 ⤴️

而消费型经济体指的是经济体运行的主要目标是侧重于消费,让老百姓尽可能的多花钱而不是多生产。想想看,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愿意消费?收入足够高,生活较为安逸压力不大,比如朝九晚五,社会福利较高有足够的托底让你心里稳定你才敢于花钱。

消费型经济的缺点是什么?

最大的缺点是增速较慢,人的消费能力是和收入增速以及欲望增长匹配的,正常状况下,量入为出的消费即便增长也不可能太快。东亚生产型经济体在成长期增速都能到6%以上,而欧美消费型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也就2%左右,放到中国也就3.5~4左右。

其次一个缺点就是过于注重打工人的利益,必然导致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导致生产竞争力下滑,这个也可以理解。

还有一个重要缺点,按照我们的官方说法就是,不利于培养老百姓勤劳的品质,容易养懒汉。

消费型经济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啊

但消费型经济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增长上限。 ⤴️

在2023年的当下,中国其实也面临类似的局面,之前讲的三重预期压顶,本质上就是生产型经济已经无以为继。转型消费驱动,方可解决问题。具体怎么做?

1,短期看,现在老百姓面临债务性通缩,债务过重影响消费。此时应当让银行大规模降低存量房贷,把存量房贷有5~6,降低到3左右。老百姓压力大幅缓解,焦虑感大幅缓解,自然就敢消费了。

2,大规模发放消费券,不是那种需要抢的消费券,而是全民性质的消费券,比如全国每人发放总计5000的消费券,必须消费到10000才能把5000用完。**降低房贷与消费券同时使用,会立马激活消费,眼前最危急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凡事不可能没有代价,大规模发放消费券的代价就是通胀,这一点和前面所讲的美国一样。在短期的债务性通缩危机解除之后,国家必然会大规模加息以控制通胀,进入到病好后治疗副作用的阶段,美国走过的路我们也会再来一遍。

3,中期看,增加劳动者收入,大幅提升最低工资,把工资占GDP比重由目前的40%左右提升至经合组织平均55%的水平,让老百姓有消费能力。

4,加大社会福利保障,由目的的低福利状态逐渐过渡至中等社会福利状态,加大企业裁员难度。杜绝35岁现象。让老百姓心里有底,自然敢于消费。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国家有望慢慢转向消费型社会。

5,长期看,向富人征收高昂财产税,遗产税,退籍税。提升社会流动性,提升教育公平。

高房价地区(一二线)征收高房产税,以补贴三四五线城市的老百姓生育。为什么这么补贴?

原因在于高线城市与低线城市生育成本相差悬殊,一线城市你补贴500万都未必生一个。而县城你补贴20万就绰绰有余了。这样高线城市补贴低线,让生育率有保证,而生育率提升之后,大量劳动力在成年之后会到一二线城市打工回馈一二线的补贴,形成良性循环。

否则以目前的发展逻辑,一二线城市吃掉不仅吃肉还要喝汤,低线城市渣滓都吃不到,结果必然是低线城市不断完蛋,最终一二线没了低线可以吸血,最终也会完蛋。

做到上述几点,三重预期压顶的问题有望解决。当然,这只是我的理想。鉴于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几千年来不养懒汉的文化传统。以及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东亚经济体可以转型消费的现实。

我感觉实现的可能性很渺茫,大家不要抱有太高的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