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comments.

是什么让你开始放下手机去读书? - 知乎

Omnivore

Read on Omnivore

Read Original

date_saved: 2023-07-07 00:06:25

date_published: 2021-03-26 22:50:00


Full Content: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西安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陆卫明在一次授课时讲道:“实际上,我对你们(他的学生)特别是90后一代青年学生还是有一点看法的,什么看法呢?你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电脑手机上,如果是要查某些资料就到网上,百度网或者学术期刊找二手的论文,这是害死人的。如果没有读大量的原始经典名著, 就缺乏功底与魅力,不要说是鉴赏能力,就连辨别能力都没有,这个实际上就会导致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不会思考,也没有思想的局面,这恐怕是以后你们发展的最大瓶颈

手机很好玩,但玩手机不会产生价值,而且在浪费价值

手机是真的好玩,一玩就能玩一天,抖音也好玩,一点进去就能开心几个小时。手机在很大程度上真的能度过无聊的时光。

但是,总有很多时刻,当屏幕熄灭的一瞬间,内心时不时会闪现一丝空荡荡的感觉,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在看空间,看朋友圈,刷==贴吧==,逛微博。最后却什么都没有换来,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做“==机会成本==”,意思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套用在这里,玩手机也是有成本的,为了玩手机,需要放弃我们的时间、机会等一系列隐形的成本。

打个比方, 本来说好去做一天兼职,然后第二天却起不来床,睡了一上午,点了一份外卖,又玩了一下午的游戏,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本应该做兼职一天的收入。本来说好要去图书馆学习的,但是却呆在宿舍打了一天游戏,本应该在图书馆学习一天知识的时间的机会成本也同样被浪费掉了。

与其吸收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不如多读书形成系统专业的知识

当然,很多人说他们能够在手机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例如每天看新闻能够了解我们的社会,刷微博经常会发现新奇的事物能够丰富眼界,看b站时不时还能学到新的技能,搜百度也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

但这些,无疑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里,谈到阅读的目标分为两类,一是为获得咨询而读,二是为求得理解而读。显而易见的是绝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为获得娱乐,资讯,消遣时间而玩手机,而这类信息在本质上都是重复的,简单的,不会因为无法理解而伤脑筋 。这类信息很大程度上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

而读书更趋近于第二类,是系统性,理解性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去读我们并不怎么知道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在双方水准不齐之下,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而且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往往是一个领域的知识,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该领域的必要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和思考,可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学习到作者建立的==知识体系==,也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

读书这件事可以去辩证的看待,它既有主观的因素,例如读书的意识、方法、态度,动机;也有客观的因素,生活的环境,读书环境,身边人的影响等等。

当然,我们不能只注重主观的因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法只会陷入死读书的怪圈;同样也不能只注重客观因素,例如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身边的人都在玩,离不开手机这些原因就认为没那个条件而不去读书

这也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一般,普遍性在于我们所有人都在读书,特殊性在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经历,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定要去读书而发现读书的感受,又通过对读书的深刻感受认识去更好的读书。

读书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从不喜欢读书到喜欢读书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启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坚持,答主从大一开始看书到大三,用了两年时间开始真正的喜欢上读书,喜欢上学习这件事情。读的书也逐渐从小说渐渐转向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感兴趣的五大专业领域学习。

每天去图书馆读书不再是坚持,而是一种习惯。

图书馆

最近购买的一批书,计划用一年时间读完

《资本论》勾画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勾画笔记

《人类简史》勾画笔记

《经济学原理》勾画笔记

总结:我不反对玩手机,我平常也喜欢玩手机。我反对的是每天把大把用于学习,用于活动,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拿去玩手机,正如一天精力最好的白天和下午,很多人把这段最好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手机。与其吸收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不如多读书形成系统专业的知识

在琐碎时间玩一会手机是消遣时间,在正经时间玩手机是消遣生命。

**PS:**假期一定利用好时间多学习,多实践。我目前趁假期有大量空闲又纯粹不受打扰的时间学习,到学校后要上课就会断断续续。多去图书馆和书店安静有环境氛围的地方学习。

附图

1、关于为何要系统的学习经典,这里多说两句(针对很多人说学习经典是过时了)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很大程度就在于其深邃、博大,特别是有些内容的学术性、专业性很强,加上历史年代久远,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初次接触,很多人不一定都能读得懂。这就需要我们知难而进,需要坚韧不拔。正因为难,才需要读;难点攻克了,理论素养、思维层次也就上去了。

为什么要系统的学习理论经典

要获得某一理论的精神实质不能只靠抓住只言片语,而要全面地把握理论创始人的完整的理论语境。所以,经典作家的具体的某一篇文章、某一个讲话、某一段语录,一般都有特定的背景和针对性,因而有其理论的侧重点,有其忽略理论的方面,甚至有不同的提法。从只言片语去学习理论,往往会断章取义,不得要领。

2、针对很多人说手机对学习的作用也很大这一说法

首先,我赞同这一说法,我在上面用的是“玩”这个语境,并非说的使用手机这个语境。手机是一个工具,如何利用手机的快捷性,取决于我们自己。其次,关于使用手机学习,手机学习的方式可以是,看视频学习、查询资料、看论文、记单词等辅助性的学习方式,合理的运用手机进行学习能够提升学习效率,最后,想要真正的学习经典理论名著,还是要落实到书本上面,通过思考在书本中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手机是辅助性的条件,并非决定性的条件,因此,必须从书本上学习和阅读书籍,辅之以手机促进理解和记忆,会相对容易的学习理论。

更多回答

我觉得不舒服了。

刷微博,知乎,豆瓣,抖音,语言跟语言之间是断开的,找不到细细密密的针脚,织成一件成型的衣衫。

全是布料,彼此之间没有衔接,说完就走,笑完就算,阅读之前不抱任何期待,读完之后也没有任何反馈。

我需要成体系的文字。

它可以是凝练的诗,说一句,抵得上一万句,每天读都不是一个意思,每个词组拆开,又是一重意境,一首小诗。

它也可以是长篇小说,作者把主动权还给人物本身,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性格去缠绕,相爱,猜忌,撕扯,到最后落得个白雪茫茫真干净。

你会感受到文字的美,像润泽的河水在心里漶漫,沉下去,读下去,盛大的烟火就藏在每一颗句号里。

人只有一生,文学把生命剥出新的层次,让人看见新的可能,它让我们获得日常琐碎中感受不到的快乐,甚至是痛苦,但每感受一次,我们就多活了一次。

时间多珍贵啊,能多活一次,就要多活一次。

活着,认真笃定地生活,要清醒,要思考,而不是长久地单薄地发笑

相信大家从小到大, 已经有无数人对大家说过, 要好好读书, 这种话都让你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估计, 在上大学之前, 父母肯定也对你们有类似的谆谆教诲。 那我想请同学慎重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读书? 读什么书? 如何去读书?

一、 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因为读书能够获得知识。 那人又为什么要获得知识呢?

我想答案不外乎是以下几点: 因为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知识可以让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 知识能够让你摆脱愚昧等。

宋朝皇帝真宗赵恒说得比大家更为直白: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你看, 读书的好处真不少: 车子、 票子、 房子、 妻子都有了。

我并不否认读书会带来这些功利性价值, 但如果只是定睛于读书的功利性价值, 那我要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 我们在大学学的很多东西将来可能都没有用处。

做律师, 能赚大钱, 那我为什么要学高数, 难道要用高数数钱吗? 做大官, 「祖坟能冒烟」, 那我为什么要学法律, 学学关系学、 领导学就行了。

功利性读书必然让你接受成功主义的价值观, 我们身处的社会弥漫的都是成功主义的哲学———你要成功, 你要出名, 你要成为人上人, 这几乎主宰了我们一切的价值观。

成功主义将成功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尺度, 为了成功, 你可以不择手段, 你可以牺牲一切利益。

大家看过 《魔鬼代言人》吧, 年轻有为的律师凯文 (基努·里维斯扮演) 经不住高薪豪宅的诱惑, 带着妻子从家乡来到纽约发展, 在一个又一个成功中迷失了自己, 为了追求利益和打赢官司, 他放弃了律师操守; 为了追逐胜诉, 不惜隐瞒证据; 他为了事业也牺牲了家庭, 甚至放弃了家庭, 导致妻子自杀。

最后他才发现, 他其实是魔鬼的私生子, 成功全都来源于魔鬼的操控。 魔鬼正是试图通过成功让我们放弃自己安身立命的美好价值。

在影片的结尾, 魔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虚荣, 无疑是我最爱的罪。」

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 无法接受失败。 但我始终认为, 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不是在于你取得多少辉煌, 而是在挫折中, 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来。

只有非功利性阅读, 才能让你坦然接受失败。 在大量与功利无关的文学作品、 名人传记中, 主人公的失败、 困苦、 绝望比比皆是。 那么多伟大的灵魂, 他们也曾有跌倒的时候, 你为什么不能跌倒?

功利性的读书让你只注重外在的功名, 而忽视了内心的丰富。 孔门七十二贤, 不乏博学多能, 高官厚禄者, 但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却是单纯的颜回,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说颜回好学,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也就是说颜回心态平和, 情绪稳定, 善于改过自新, 注重德行。 这种内心的丰富在功利性阅读中不可能习得。

功利性读书会让人自高自大, 孤标傲世。 知识经常会让人骄傲, 给人带来智力上的优越感, 让你瞧不起人, 无法与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曹丕说 「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这可能就是知识带来的恶果, 为什么中国的文人总是互相瞧不上? 因为知识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高人一等。 所以很多知识分子不懂得如何去合作, 只擅于单打独斗

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都没有出现世界性的大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过于骄傲。 在座的同学们中会出现大师吗? 我不知道, 但我想, 如果你真的想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话, 你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有限, 必须与他人互相配合。

因此, 读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利, 必须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

在我看来,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单纯的知识, 从表面上来看, 读书是一个悖论: 让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 这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 「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读为励志名句———鼓励人多读书, 其实庄子的意思完全相反, 庄子想说的是, 生命是有限的, 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 会把自己搞得非常疲倦。

所罗门王也说过类似的话,「著书多, 没有穷尽; 读书多, 身体疲倦。这些话表面上很消极, 但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 知识是无限的, 在求知的过程中, 必须对知识的无限性保持足够的谦卑。

所以, 读书首先可以培养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敬畏。 随着阅读的深入, 你才能知道知识的大海是没有边界的, 我们所知道的真的是太有限了。

读书可以激发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虽然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 个体生命是有限的, 但后人对庄子的误读有合理之处。 正是因为人类有智慧, 不同于其他生物, 所以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然后更加认识到宇宙的奇妙, 以避免人类的狂妄自大。

二、 读什么书

刚才我们说过, 读书的目的有功利性目的和非功利性目的。


Highlights

手机很好玩,但玩手机不会产生价值,而且在浪费价值 ⤴️

但是,总有很多时刻,当屏幕熄灭的一瞬间,内心时不时会闪现一丝空荡荡的感觉,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在看空间,看朋友圈,刷贴吧,逛微博。最后却什么都没有换来,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做“机会成本”,意思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套用在这里,玩手机也是有成本的,为了玩手机,需要放弃我们的时间、机会等一系列隐形的成本。 ⤴️

与其吸收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不如多读书形成系统专业的知识 ⤴️

但这些,无疑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里,谈到阅读的目标分为两类,一是为获得咨询而读,二是为求得理解而读。**显而易见的是绝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为获得娱乐,资讯,消遣时间而玩手机,而这类信息在本质上都是重复的,简单的,不会因为无法理解而伤脑筋 。**这类信息很大程度上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

**而读书更趋近于第二类,是系统性,理解性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去读我们并不怎么知道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在双方水准不齐之下,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而且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往往是一个领域的知识,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该领域的必要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和思考,可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学习到作者建立的知识体系,也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 ⤴️

当然,我们不能只注重主观的因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法只会陷入死读书的怪圈;同样也不能只注重客观因素,例如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身边的人都在玩,离不开手机这些原因就认为没那个条件而不去读书 ⤴️

一定要去读书而发现读书的感受,又通过对读书的深刻感受认识去更好的读书。

读书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从不喜欢读书到喜欢读书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启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坚持,答主从大一开始看书到大三,用了两年时间开始真正的喜欢上读书,喜欢上学习这件事情。读的书也逐渐从小说渐渐转向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感兴趣的五大专业领域学习。 ⤴️

总结:我不反对玩手机,我平常也喜欢玩手机。我反对的是每天把大把用于学习,用于活动,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拿去玩手机,正如一天精力最好的白天和下午,很多人把这段最好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手机。与其吸收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不如多读书形成系统专业的知识 ⤴️

在琐碎时间玩一会手机是消遣时间,在正经时间玩手机是消遣生命。 ⤴️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很大程度就在于其深邃、博大,特别是有些内容的学术性、专业性很强,加上历史年代久远,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初次接触,很多人不一定都能读得懂。这就需要我们知难而进,需要坚韧不拔。正因为难,才需要读;难点攻克了,理论素养、思维层次也就上去了。 ⤴️

刷微博,知乎,豆瓣,抖音,语言跟语言之间是断开的,找不到细细密密的针脚,织成一件成型的衣衫。

全是布料,彼此之间没有衔接,说完就走,笑完就算,阅读之前不抱任何期待,读完之后也没有任何反馈。

我需要成体系的文字。 ⤴️

人只有一生,文学把生命剥出新的层次,让人看见新的可能,它让我们获得日常琐碎中感受不到的快乐,甚至是痛苦,但每感受一次,我们就多活了一次。

时间多珍贵啊,能多活一次,就要多活一次。

活着,认真笃定地生活,要清醒,要思考,而不是长久地单薄地发笑 ⤴️

相信大家从小到大, 已经有无数人对大家说过, 要好好读书, 这种话都让你听得耳朵起茧子了。 估计, 在上大学之前, 父母肯定也对你们有类似的谆谆教诲。 那我想请同学慎重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读书? 读什么书? 如何去读书? ⤴️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因为读书能够获得知识。 那人又为什么要获得知识呢?

我想答案不外乎是以下几点: 因为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知识可以让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 知识能够让你摆脱愚昧等。 ⤴️

宋朝皇帝真宗赵恒说得比大家更为直白: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

我并不否认读书会带来这些功利性价值, 但如果只是定睛于读书的功利性价值, 那我要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 我们在大学学的很多东西将来可能都没有用处。 ⤴️

功利性读书必然让你接受成功主义的价值观, 我们身处的社会弥漫的都是成功主义的哲学———你要成功, 你要出名, 你要成为人上人, 这几乎主宰了我们一切的价值观。 ⤴️

成功主义将成功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尺度, 为了成功, 你可以不择手段, 你可以牺牲一切利益。 ⤴️

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 无法接受失败。 但我始终认为, 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不是在于你取得多少辉煌, 而是在挫折中, 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来。

只有非功利性阅读, 才能让你坦然接受失败。 在大量与功利无关的文学作品、 名人传记中, 主人公的失败、 困苦、 绝望比比皆是。 那么多伟大的灵魂, 他们也曾有跌倒的时候, 你为什么不能跌倒? ⤴️

孔子说颜回好学,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也就是说颜回心态平和, 情绪稳定, 善于改过自新, 注重德行。 这种内心的丰富在功利性阅读中不可能习得。

功利性读书会让人自高自大, 孤标傲世。 知识经常会让人骄傲, 给人带来智力上的优越感, 让你瞧不起人, 无法与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

曹丕说 「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这可能就是知识带来的恶果, 为什么中国的文人总是互相瞧不上? 因为知识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高人一等。 所以很多知识分子不懂得如何去合作, 只擅于单打独斗 ⤴️

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都没有出现世界性的大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过于骄傲。 在座的同学们中会出现大师吗? 我不知道, 但我想, 如果你真的想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话, 你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有限, 必须与他人互相配合。

因此, 读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利, 必须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

在我看来, 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 而非单纯的知识, 从表面上来看, 读书是一个悖论: 让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 这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 「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

所罗门王也说过类似的话,「著书多, 没有穷尽; 读书多, 身体疲倦。这些话表面上很消极, 但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 知识是无限的, 在求知的过程中, 必须对知识的无限性保持足够的谦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