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comments.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聪明人如何记笔记,高效记笔记)

Metadata

Highlights

在写作阶段,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如果每遇到一句话不完美就过早地反复修正,就永远写不出任何东西。我们需要先把想法写在纸上,然后在真实可见的纸上进行修改。尤其是复杂的想法,单单在脑子里很难变成流畅的文字。如果我们过早地试图取悦挑剔的读者,写作就会陷入停滞。 — location: 1074


如果我们不用同时考虑文章的结构,就更容易集中精力琢磨正确的词语。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应该把稿件的大纲打印出来,一直放在眼前的原因。我们必须搞清楚眼下哪些内容不必写,因为知道这些内容要写在其他章节里。 — location: 1080


概括或修改提纲也是一项截然不同的任务,它要求我们关注另外一些东西,即整个论点,而不是其中一个想法。不过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提纲理解为写作的准备工作,甚至不能理解为计划——它应当是我们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需要经常回头处理的一项独立任务。我们始终都需要关注文章的结构,但随着自下而上的工作,它必然会经常发生变化,而每当我们需要更新文章结构的时候,都需要退一步,从大局出发,对其进行合适的修改。 — location: 1153


整合与发展思路的任务,也不同于拟稿、校对和提纲。用卡片盒笔记法开展工作意味着要处理各种想法,寻找它们之间有趣的联系和对比; — location: 1157


当然,阅读需要的注意力也与上述各任务不同。阅读本身就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来分配完全不同的注意力:有些内容需要慢慢地、仔细地阅读,而有些只值得略读。 — location: 1161


我们停止制订计划之时,就是开始学习之时。根据具体情况在最重要和最有前景的任务之间灵活地选择和切换,变得擅于产生洞见和写出好文章——这需要通过练习来实现。 — location: 1184


同样,如果只知道遵循计划或线性安排的诸多步骤做事,就只能学会遵循计划或步骤,而学不会高效写作的艺术。学术写作是一个高度依赖认知和思考的过程,但人们误以为仅仅依靠有意识的决策就可以完成,这就是制订计划广受推崇的原因。 — location: 1188


这里所说的直觉不是指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一种融入了过去的经验,通过无数次成功或失败的反馈循环,深入学习、反复实践的沉淀。[ — location: 1215


国际象棋高级棋手似乎比初级棋手思考得更少,因为高级棋手看到的是化解为固定模式的棋谱,并通过过去的经验指导自己,而非试图推演很多步以后的结果。 — location: 1218


围绕卡片盒展开的工作流程,并不是要告诉你在写作的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恰恰相反,它为你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可分离的任务结构,这些任务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过相互关联的写作任务提供即时反馈。通过给你刻意练习的机会,让你取得进步。经验积累得越多,你就越能依靠直觉判断出下一步该怎么做。 — location: 1222


写下来为大脑减负 除了注意力资源极其有限,我们的短期记忆容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制订策略,将可以存储到外部系统中的想法从短时记忆中转移出去。 — location: 1227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自己理解的东西比不理解的东西更容易记住。这不是要求必须选择把关注点放在学习上或是理解上,因为出于学习的目的而进行的记忆要点,也都需要被理解。我们所理解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或是通过规则、理论、描述,或是通过纯逻辑、心理模型或解释。而卢曼卡片盒的目的就是专门建立这类有意义的联系。 — location: 1242


写作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如下问题:这个事实如何与我的某个想法相对应?这个现象如何用那个理论来解释?这两个观点是矛盾的还是相辅相成的?这个论点不是和那个论点类似吗?难道我以前没有听说过这个吗?尤其是像“X对Y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能增强我们对问题的理解,还能促进学习。一旦某个想法或事实与其他事情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当我们想起与之相关的东西时,也就很容易想起它。 — location: 1245


我们想尽可能长久地记住一些事情,而不想让无关的信息塞满我们的大脑。所以,我们组织日常信息的方式既会对长期记忆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对短期记忆产生很大影响。 — location: 1249


蔡格尼克成功发现了现在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的现象,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未完成任务的想法所干扰,而不管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如何。得益于蔡格尼克的后续研究,我们还知道,其实我们并不一定要完成任务才能说服我们的大脑停止思考它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想法写下来,让大脑相信它会在之后被妥善处理。至于任务是真的被完成了,还是通过记下笔记而推迟了,大脑并不会区分。通过记录所思所想,可以把想法从脑海中逐渐清除出去,这就是戴维·艾伦的“GTD”系统有效的原因。拥有“平静如水的大脑”的秘诀是把所有的琐事从我们的短期记忆中清除出去,既然不可能立刻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一个可靠的外部系统,把所有关于烦人的待办事项想法都保存进去,并相信它们不会丢失。 — location: 1256


第一步是将“写作”这个不确定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可以一次性完成的小块任务。第二步是确保我们始终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包括可能与进一步的探究之间存在联系的内容。随着记录每个任务的结果,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变得清晰可见,我们随时可以很容易地从断开的地方重新开始继续工作,而不必一直把它记在心里。[7]后续任务可能是不确定的问题,或与其他笔记的联系,我们可以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阐述;也可能是一条清晰的备忘,例如项目文件中的“回顾这一章并检查是否存在冗余”;或者是比较简单的事务,比如把收集箱中的笔记整理成永久笔记,包括处理笔记本上的速记和未划掉的笔记,以及将文献笔记整理到文献管理系统中。 通过以上两步,我们不再需要记住还有什么事情没完成,也可以从上次停止的位置重新开始这项任务。这也正是在写作中思考的优势之一,即把事情外化。 — location: 1264


反过来看,我们也可以利用蔡格尼克效应的优势,刻意在脑海中保留未完成的问题。即使在做与该问题无关的事情时,我们也可以在不需要全神贯注的情况下,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让问题在脑海四处游走,却又不是全神贯注地去解决它,我们就有机会以一种不同于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往往也是灵光乍现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例如,当我们在散步、洗澡或打扫房间的时候,大脑会情不自禁地处理最近一件未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常常能在心不在焉的情况下找到问题的答案。 — location: 1273


减少做决定 我们的大脑除了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的注意力,和一次最多只能容纳七件事的短期记忆,第三种有限的资源就是驱动力或意志力。对此,工作流程的外界环境设计至关重要,为什么说用好卡片盒要远胜于任何周密的计划, — location: 1279


意志力被比作肌肉,是一种消耗得快而恢复得慢的有限资源,通过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需要时间和努力。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自我损耗”:“由于先前的意志力消耗,导致再进行其他需要耗费意志力资源的行为(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等行为)时,自我的能力和意愿出现的暂时降低。”(Baumeister et al.,1998) — location: 1283


关于自我损耗的研究中,一项最有趣的发现就是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能导致自我损耗。 — location: 1286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可靠的、标准化的工作环境对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力和意志力的消耗都比较小。众所周知,决策是最令人疲惫和厌倦的工作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只穿深蓝色或深灰色两种颜色的西装,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早上少做一个决定,把更多的决策力资源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 — location: 1296


在组织研究和写作的方式上,我们也可以大大减少需要做出的决定。虽然与内容相关的决定必须要做(如决定一篇文章中什么更重要、什么不重要,判断笔记之间的联系,设计文本的结构等),但大多数组织性决定可以通过选择一个工作系统而提前确定下来,并且是一劳永逸的。如果总是用同样的笔记本做闪念笔记;总是以同样的方式从文本中提取主要观点,并且总是将它们变成同样格式的永久笔记,就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期间的决策数量。让我们有更多的心力去做更有用的任务,比如试着去处理待解决的问题。 — location: 1299


能够及时完成一项任务并能在我们停下的地方继续开展工作,还有一个可喜的好处,就是有助于恢复注意力。因为我们可以放心休息,而不用担心自己会忘记之后从哪里重新开始。休息不仅有助于恢复精力,也对学习至关重要,休息可以让大脑处理信息并将其移入长期记忆,从而可以接受新信息(Doyle and Zakrajsek,2013)。[8]如果我们在工作间隙不给自己休息的机会,无论是出于时间急迫,还是害怕忘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缘故,都会对我们的努力产生不利影响。散散步(Ratey,2008),甚至打个盹儿[9],都有助于学习和思考[10]。 — location: 1304


我们从文本的具体语境中提取出来的是在特定语境中服务于特定目的、支持特定论点的观点,并不一定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不一定符合我们自身的语言习惯。要想将这些观点融入我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并放到卡片盒里,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话对其进行转述。所谓转述,并不是要随意改变原来的意思,使之适合我们,而是用不同的文字尽可能真实地表述原意。 — location: 1331


每当我们探索一个新的、陌生的主题时,我们的笔记往往会比平常更多,不必为此而紧张,因为这是对理解能力的刻意练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时候,需要慢慢地去理解一篇难懂的文章,而有时候则可以把整本书的内容缩减为一句话。笔记的多与少和理解的快与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些笔记能够为下一步写永久笔记提供尽可能大的帮助。最有帮助的是反思所读文本的框架、理论背景、方法论或视角,这意味着要像反思文本的字面内容一样反思文本的深层含义。 — location: 1346


而如果记笔记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就很难意识到它在一个大项目中的重要意义,就会感觉记笔记更像是一件苦差事。 — location: 1354


而更多的时候,读书的同时并没有做笔记,对于写作而言,这几乎相当于根本没有读过这本书。在卡片盒系统中,一切都是为了在卡片盒中积累足够数量的有用笔记,这给我们的阅读和做文献笔记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 location: 1356


文献笔记是为了最终写成卡片盒中的永久笔记,因此它只是一个过程,不必在这上面分散太多的注意力,而永久笔记才是真正增加卡片盒价值的地方。 — location: 1358


但在对讲座内容的理解水平上,手写笔记的方式要好很多,并且这种优势在一周之后仍然很明显。 — location: 1367


而使用电脑录入笔记的学生速度要快得多,对他们来说把讲座内容逐字录入并不难,这样的笔记仿佛绕过了大脑,直接从耳朵传到了手指,而这实际上也让他们绕过了对讲座内容的理解。 — location: 1371


因为手写的速度比较慢,学生不能记下所有的讲座内容,所以相比于细节他们更关注重点,而想要记下重点,就需要先理解它。因此,选择手写笔记的学生们必须思考听到或读到的内容,否则就无法掌握论点的深层原理、观点和逻辑,这也有助于将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而使用电脑录入笔记的学生速度要快得多,对他们来说把讲座内容逐字录入并不难,这样的笔记仿佛绕过了大脑,直接从耳朵传到了手指,而这实际上也让他们绕过了对讲座内容的理解。 — location: 1368


做笔记的根本目的是理解它,并为下一步做准备,也就是将想法转移到卡片盒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中。 — location: 1374


当我们设定一个假设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进入搜索模式,扫描周围的支持数据,这既不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是好的研究方法。更糟糕的是,我们通常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确认偏差(或自我偏差[13])在潜移默化地干预我们的生活。 — location: 1379


我们环顾四周,剔除了有违我们认知的事物,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过程, — location: 1385


我们似乎只是碰巧阅读了那些能证实我们已有知识的文章——这当然也不是故意的,我们只是努力坚持阅读充满智慧的优秀文章,可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些文章是优秀且充满智慧的呢?没错,这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有道理。我们环顾四周,剔除了有违我们认知的事物,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过程, — location: 1383


即使是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也无法摆脱确认偏差。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措施。典型的例子就是查尔斯·达尔文。他强迫自己写下那些对他的理论最具有批判价值的论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 location: 1389


许多学习指南都建议人们从确定假设或主题开始线性地进行写作,这必然会导致更多的确认偏差。首先,基本上你在开始研究前就已经预设了立场,把你当下的理解定为研究的预期结果而非起点,这导致后期你的认知都会具有片面性。 — location: 1399


敞开心扉寻求洞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我们发现论点和想法的工作方式从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我们应该专注于那些颇具见地的想法,乐见那些最意想不到的事态转折,它们不会阻碍项目的推进,甚至还会推进项目的进展。先集中精力于让卡片盒实现群聚效应的积累,而不要立刻决定具体要写什么,也不要一直想着自己的预设立场。 — location: 1404


·确认是否已将任务分解,并专注于理解我们所阅读的文本; ·确保我们已经准确地为所阅读的内容做好笔记; ·找到笔记之间的关联性,并建立联系。 — location: 1407


明白了这些以后,我们才能更进一步,把那些反驳预设论点的事实也纳入我们的探求范围。确实,我们要有所选择,但不是以支持或反对为标准,而是以相关或不相关为标准。 — location: 1415


我们并不知晓会往卡片盒中添加什么,只是更喜欢添加相互关联的笔记。我们要在阅读、收集相关数据、连接思想,并思考如何将它们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之后,才能得出结论,并为论证制定一个线性结构。 — location: 1424


想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有意识、有选择性地阅读,只能靠自己去判断内容是否重要。这样的能力也无法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其他二次文献获得,如果学生单纯依靠这些书,那他就没有机会拥有“普世智慧”。这与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在其关于启蒙运动的名篇中的描述不谋而合:“如果一个人离开他人的引导就无法运用自己的理智,那他就是不成熟的。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缺乏理智,而是犹豫不决、没有勇气,那就是作茧自缚。要敢于认识!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座右铭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原因。”(Kant,1784) — location: 1437


“阅读学术文章的困难似乎在于短期记忆对我们没有帮助,我们需要长期记忆来提供参考资料,帮助我们区分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哪些信息是新的、哪些信息是重复的。但是除非死记硬背,不然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在阅读方面有非常好的选择能力,并能够提取广泛且有联系的参考资料,必须能够跟踪反复出现的问题。只是,如果没有指导,那该如何掌握这样的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摘录,而是做笔记,就是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重写,能够 — location: 1444


卢曼强调了永久笔记在帮助我们形成这种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阅读学术文章的困难似乎在于短期记忆对我们没有帮助,我们需要长期记忆来提供参考资料,帮助我们区分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哪些信息是新的、哪些信息是重复的。但是除非死记硬背,不然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在阅读方面有非常好的选择能力,并能够提取广泛且有联系的参考资料,必须能够跟踪反复出现的问题。只是,如果没有指导,那该如何掌握这样的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摘录,而是做笔记,就是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重写,能够自动地训练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框架、模式和类别中来,或者是转移到文本的条件或假设上面,注意到这些以后,你的表述就会变得与之前不同。有效的办法是在阅读过程中时刻谨记以下问题:当文章中提出某个主张时,作者想要说明的是什么,想要排除的又是什么?比如有人提到了‘人权’,他要对比的是什么?是‘没有人权’?还是‘义务’?是一种文化的对比?还是与历史上的那些没有人权概念却依然能和平相处的人们对比?对于这个问题,往往难以从文本中找到直接或明确的答案,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理解。”(Luhmann,2000) — location: 1443


辨别模式、质疑所用框架,并发现不同作品间差异的能力,是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审视文本或谈话背后观点的先决条件。能够对问题、论断和信息进行重新构架,甚至比拥有广博的学识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无法将知识用于实践。 — location: 1458


写下来有助于真正理解 “如果你说不清楚,就表示你自己也不明白。”(John Searle) — location: 1462


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曾经说过,他只有在能对某件事情进行科普演讲时,才能确定自己对这件事完全理解了。阅读的时候手里拿支笔,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次演讲。永久笔记也是一样,应假定面向的读者是对文本背后的思想一无所知、不知道原文背景、只具备该领域基础知识的人。唯一的区别是,这里的读者也包括未来的自己,因为我们在记完永久笔记以后,很快也会达到对此一无所知的状态, — location: 1463


查证。“写下来”最重要的好处是,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理解达不到自己以为能达到的程度时,它能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观点。 费曼在一次对年轻科学家的演讲中强调(Feynman,1985):“原则是你不能欺骗自己,可你偏偏又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阅读,尤其是重复阅读,很容易使我们误以为自己理解了一篇文章。重复阅读是特别危险的,这是因为存在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当我们熟悉某事物的时候,会开始相信自己已经理解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会对其越发喜欢(Bornstein,1989)。 — location: 1472


虽然很明显,熟悉并不是理解,但在以某种形式测试自己之前,我们没有机会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某个事物,还是只是自以为理解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尝试验证自己的理解,我们就会愉快地享受着变得更聪明、更博学的错觉,而实际上自己一直和以前一样笨。当我们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读到的东西写出来时,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很快就会消失,我们突然就能看出问题了。 — location: 1477


虽然把一个想法写下来,感觉就像走了个弯路,多花了时间,但不写下来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因为这样我们大部分阅读都是无效的。 — location: 1482


你或许在想:“这太荒谬了,谁会愿意为了学习和理解的假象而假装读书呢?”但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选择每天不对自己进行任何方式的检验。相反,他们采用的正是已被研究一次(Karpicke,Butler,and Roediger,2009)又一次(Brown,Roedinger III,and Mc Daniel,2014)证明几乎完全无用的方法:反复阅读,在句子下面画线,以便以后重读。即使他们被告知这种方法没有用,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继续用这种方法。如果让我们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可能都会选择正确的方法,但问题在于我们每天要做的许多微小的、不明显的选择,大多是在无意识中做出的。 — location: 1489


写作、记笔记和思考如何将想法联系起来,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详细阐释”。如果嫌记笔记并把笔记整理到卡片盒里太浪费时间,这样的目光就太短浅了。如果我们不愿花时间去阐释,就不能从阅读中学习到东西,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 location: 1537


大脑和卡片盒有明确的分工:卡片盒负责处理细节和参考资料,存储的是一种长期的记忆资源,它能保持信息的客观性不被改变。这使得大脑可以专注于要点、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学科大图景,并更具有创造力。大脑和卡片盒可以分别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 location: 1540


罗卡提到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不能设法超越给定的语境进行思考,而只关注给我们的信息,那么显然是不可能进行科学性思考的(Bruner,1973)。因此,难怪罗卡会推荐卢曼的建议:简要描述文本的主要观点,而不是收集引文。她还强调,用这些想法做别的事情也同样重要,比如努力思考它们如何与不同语境下的其他想法联系起来,或者可以提出原作者尚未提出的问题。 — location: 1553


我们做永久笔记,与其说是一种预先构思好的方案,不如说是在写作过程中进行的思考,是与卡片盒内已有笔记的对话。任何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想法都需要写作表达。 — location: 1595


大脑按照经验法则工作,即使某些事情不合适,也会让它们看起来是合适的。大脑能记住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能将不相关的情节与令人信服的叙述联系起来,并填补不完整的图像。大脑随处都能发现模式和意义,即使是在最具有随机性的事情中也是如此(Byrne,2008)。正如丹尼尔·卡尼曼(Dainel Kahneman)所写的那样,大脑是“一台能跳跃式得出结论的机器”(Kahneman,2013)。而当涉及事实和理性的时候,你就不会想依赖这个机器了,至少你会想抗衡它。卢曼很明确地指出:不写作,就不可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Luhmann,1992)。 — location: 1603


但是,当我要写下卡片盒第一张永久笔记时,我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这对我的研究和我在卡片盒里思考的问题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我写下的这些内容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兴趣? — location: 1634


“选择是构建我们思维之船的龙骨,从容量有限的记忆来讲,选择的作用更为明显。相反,如果我们什么都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与什么都没记住是一样的,并且我们再次回想某个东西时所花的时间和第一次学习它时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这样我们的思想就永远不能进步。”(William James,1890) — location: 1656


将想法转移到外部记忆中,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忘记它们。尽管这听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遗忘有利于长期学习。 — location: 1664


大学的罗伯特(Robert)和伊丽莎白·利根·比约克(Elizabeth Ligon Bjork)建议,在记忆方面,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Bjork,2011)。他们推测,因为我们把越来越多的信息添加到长期记忆里,存储强度,即存储记忆的能力,在我们的一生中只会变得越来越强。仅仅通过观察大脑的物理容量就可以发现,我们确实可能在大脑里储存一生的事情和一些详细的经历(Carey,2014)。 这个说法很难去验证,甚至不可能。但是,将 — location: 1697


但是,将注意力从存储强度转移到提取强度是很有意义的。学习不是像保存在硬盘上那样保存信息,而是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连接和桥梁,在合适的时刻绕过抑制机制。提取强度就是使用特定的“线索”触发特定的记忆,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策略性的思考回想起最有用的信息。 — location: 1701


如果我们看看当下的教育状况,尤其是大多数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很容易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学习仍然是以提高“存储强度”为目的,即使它无法被提高。这种学习方法主要是记住孤立的事实,而不强调建立联系。这正是学习心理学家们贴切描述的“死记硬背”——试图通过重复来强化和巩固大脑中的信息。 — location: 1704


如果我们转而关注“提取强度”,马上就会开始策略性地思考什么样的线索能够触发我们对记忆的提取。线索不是固定的,每一条信息都可以成为另一条信息的触发器, — location: 1708


显然,我们并不希望只能依靠环境的提示唤起回忆,这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有很大的误导性。 — location: 1714


对于真正的、有用的学习来说真正有帮助的是将一条信息与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像我们将卡片盒中的笔记相互联系起来的做法一样。刻意地建立这些联系意味着建立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想法和事实组成的自我支持的网络,这些思想和事实互为线索,相互提示。 — location: 1717


而学习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 location: 1723


按照他的理解,有意义的信息会分散实际学习过程的注意力。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他是将学习过程从学习这件事中剥离出去,而学习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 location: 1722


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 location: 1720


这些高手的记忆诀窍当然不是像艾宾浩斯认为的那样把信息塞进脑子里。他们会给需要记住的信息赋予一定的含义,并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其与已有的知识网络相连。一条信息可以成为另一条信息的线索,进而建立起线索串或线索网络。 — location: 1729


比如,书目或其他参考资料等抽象信息可以存储在外部,因为背熟它们没有任何用处,而存储在大脑中的一切信息最好都要有意义和价值。 — location: 1734


因此,写作和学习的挑战不在于去学,而在于理解,因为我们一定能学会我们所理解的东西。 — location: 1735


学会,意味着理解了,意味着按着某种意义和已有的认知建立了联系,这样的信息是几乎不会再被遗忘的,并且一旦被正确的线索触发,这些信息还可以很稳定地被提取出来。而且,这些新学的知识可以为将来的新信息提供更多可能的联系。如果你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理解上,就会不知不觉地一直学下去。但如果在学习时不注重理解,你不仅不会理解,还可能学不会,而且这样学习的负面作用会积累得越来越严重。 — location: 1749


记笔记,并将其整理到卡片盒中,只不过是为了理解某件事情背后蕴含着的更广泛的意义。卡片盒迫使我们提出许多阐述性的问题:它意味着什么?它与某事有什么联系?它与某事有什么区别?它与什么相似?卡片盒没有按主题分类,这是积极建立笔记之间联系的前提条件。只要联系是有意义的,不同的笔记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系。 — location: 1757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太多的秩序会阻碍学习(Carey,2014)。相反,我们知道,刻意制造变化和对比可以促进学习。 — location: 1763


将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写完永久笔记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将其添加到卡片盒中。 1.在卡片盒中添加笔记,可以添加到你在该笔记中直接提及的笔记后面。如果没有所提及的笔记,也可以将其添加到最后一条笔记后面。之后,为添加完的笔记编上连续的号码。如果有必要再另立分支,借助一个软件系统,你可以随时在其他笔记“后面”续写其他笔记,因为每条笔记也都可以跟随在其他不同的笔记之后并因此成为不同笔记序列的一部分。 2.将笔记链接添加到其他已有笔记上,或者反过来,将已有笔记链接到新笔记上。 3.确保可以从索引中找到新添加的笔记,必要时在索引中添加一个条目,或者从与索引相连的笔记中引用索引。 4.构建心理模型的网格结构。 — location: 1769


“每条笔记都是引用和反向引用系统网络中的一个元素,笔记的质量就取决于这个网格。”(Luhmann,1992) — location: 1780


理想的情况是,在编写新的笔记时,能明确参考已有的笔记。显然,在卡片盒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很难做到这一点,但随着笔记的积累,情况很快就会有所好转。然后,你就可以直接把新笔记放在现有的相关笔记“后面”。卢曼用纸笔工作时,会把一张卡片放在现有卡片后面,并给它编上相应的号码,如果现有的卡片上有数字21,他就把新卡片编号为22;如果已经存在22号卡片,他仍会把它加在21号卡片后面,但编号为21a;通过交替使用数字和字母,他能够在内部分支出无限多的序列和子序列,而且没有层级顺序。 — location: 1781


一个初始的子序列会聚集越来越多的后续笔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子序列很容易成为一个有许多子序列的主话题(Schmidt,2013)。 — location: 1786


这些笔记序列是笔记发展的主干,它们结合了摘要和按主题排序的优点。单纯地按主题排序就必须自上而下地组织笔记,并且需要事先确定好等级顺序。而单纯地以摘要为顺序,不支持自下而上地构建思想集群和主题,这些笔记始终处于孤立状态,做笔记的人只能得到一堆一维的参考资料,就像没有了社区知识和事实核验能力的个人维基百科一样。 而松散的顺序允许在必要时自由地改变笔记的主题方向,并能提供足够的结构来建立复杂性。笔记的价值只取决于它所嵌入的笔记和参考网络。 — location: 1788


因为卡片盒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只是用于思考的工具,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它当前是否完整。只有在它对我们自己的思考有帮助时才需要写;而不必为了弥补笔记序列中的空白而写下什么。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最终文稿中的论证是否存在缺失,但这些缺失只有在我们进行下一步时才会显现,也就是当我们把一个论点的相关笔记从卡片盒的网络中取出来,按照线性顺序整理成初稿时,才会发现这些缺失的部分。 — location: 1793


作为我们记忆的延伸,卡片盒是我们思考的媒介,而不是思考的对象。 — location: 1799


构建主题 在卡片盒中添加笔记后,我们需要确保它可以再次被找到。这就是建索引的作用。过去卢曼使用打字机在索引卡上记录索引,在一个笔记软件系统中,我们可以像添加标签一样,很容易地将关键词添加到笔记上,在索引中就会显示出关键词。卢曼会在索引中的关键词旁边加上一条或两条笔记卡片的编号(Schmidt,2013),选择关键词要慎重,不能过多,因为卡片盒不应被用作存取笔记的档案馆,而是要用作辅助思考的工具箱,所以笔记之间的引用关系要比目录与内容之间的索引关系重要得多。只有当我们脑子里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当我们事先就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的时候,才能只关注索引。而我们使用卡片盒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把我们的大脑从记忆笔记的任务中解放出来。 — location: 1801


卡片盒能做的远远不止是提供我们想要的东西,它还会提醒我们忘记已久的想法,并触发意想不到的新想法。这种出其不意的收获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笔记之间,而如果我们只是通过目录去查找特定内容,则不会有这种收获。笔记是通过卡片盒中的参考网络进行组织的,大部分笔记都可以通过其他笔记被找到,因此索引的作用就只是提供笔记的入口。对于同一关键词下的笔记集群的切入点,精挑细选几条重点笔记就足够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地从索引笔记进入具体想要找的笔记,进而可以把写作的论点从先入为主的想法快速转移到卡片盒里相互关联的事实上,并与卡片盒进行基于事实的对话。 — location: 1808


主题和子主题也都不是既定的,而是要随着我们的持续思考不断调整。所以,关于如何构建某个主题的思考,也应该放在笔记层级上,而不是在元层级结构上。我们可以另外记一条笔记,来暂时概括一下某个主题或子主题,之后如果能从索引中链接到这条笔记,我们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当我们发现之前的概括需要更新,或需要重塑逻辑时,就可以用更恰当的逻辑写一条新的笔记,并将其代替旧的概括笔记链接到索引中。 — location: 1815


人们选择笔记关键词的方式能够体现他们是以档案管理员的思维还是以写作者的思维进行思考的。当需要考虑将笔记存储到哪里,或如何提取之前的笔记时,档案管理员会问:“哪个关键词最合适?”而写作者会问:“如果以后我已经忘记它了,我会在什么情况下偶然发现这条笔记?”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 location: 1820


如果从档案管理员的角度考虑,你可能会以“主题”“规范”或“方法”这样的一般分类法进行思考,从而认为“误判”“实验心理学”或“实验”这样的关键词比较合适。然而,事实是你可能不太会想要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所有笔记来写一篇文章,也不太需要回顾所有与“实验”有关的笔记。或许你会考虑写一本关于“误判”的书,但又很难把这些堆积如山的笔记转变成一个结构化的论据。 — location: 1825


作为写作者,我们处理关键词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会看一眼卡片盒中已有的思路,并思考我们脑海中已有的问题,最后思考这条新笔记可能会对哪些已有的思路或问题提供帮助。 — location: 1828


选择关键词时,一定要着眼于自己正在研究或感兴趣的课题,千万不要孤立地看笔记。正因为需要思考,所以这个过程不能自动化,或委托给机器或程序。 — location: 1841


选择关键词不仅仅是一个例行程序,它是思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会让我们对某个笔记的阐释更深入,让我们对某条笔记与其他笔记之间关系的阐释更深刻。 — location: 1847


1.第一类链接是那些给你提供一个主题概述的笔记上的链接。这些是直接在索引中引用的笔记,通常作为进入一个主题的切入点,而这个主题已经发展到了需要一个概述的程度,或者至少概述是有帮助的。在这样的笔记上,你可以收集与这个主题或问题相关的其他笔记的链接,最好是简短地说明在这些笔记上可以找到什么(一两个词或一句简短的话就够了)。这种笔记有助于组织思路,可以看作构建初稿的中间步骤。最重要的是,它们有助于在卡片盒中定位笔记。你需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写一条这样的笔记。卢曼收集了25条这样的笔记。这些笔记不一定要一次写完,因为链接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这再次说明了主题是如何自然发展的。我们认为什么与一个主题相关,什么不相关,取决于我们当前的理解,并且应该相当严肃地对待这件事,因为它既定义了一个想法,也定义了它所依据的事实。我们认为什么是与一个主题相关的,以及我们如何构建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种变化可能会催生另一个条结构更加充分的笔记,进而可以被看作是对前一条笔记的评论。 — location: 1853


2.第二种链接和第一种链接类似,但重要性略有降低,它用于记录卡片盒中相邻笔记所构成集群的概述。第一类卡片记录的是对一个主题下所有笔记的概述,而无关乎这些笔记在卡片盒里的位置;而第二类卡片则是追踪卡片盒中相邻笔记所讨论的所有 — location: 1863


这些链接可以帮助我们在看似不相关的主题之间找到惊人的联系和相似之处。其中的模式可能不会立即被发现,但当两个主题之间建立了多条链接以后,新的模式可能就会显现了。这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的一个主要特征类似,即可以在社会上完全不同的地方发现众多相似的结构模式。例如,他能够说明,像金钱、权力、爱情、真理和正义这些迥然不同的东西如何被看作社会发明,用来解决某些结构上相似的问题(它们都可以被视为促进沟通的媒介)(Luhmann,1997)。如果一个人始终以先入为主的想法把不同事物完全割裂开来,那他永远无法得到或解释卢曼这样的洞见。 — location: 1874


重要的是要始终牢记:建立这些链接并不是一件苦差事,也不只是对卡片盒的维护。在完成文稿的思考过程中,寻找有意义的联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不是象征性地搜索内部记忆,而是逐字逐句地遍历卡片盒,并寻找联系,准确地处理笔记,就如同白纸黑字般具体,而不会凭空想象并不存在的联系。 — location: 1879


当我们在建立这些联系的时候,卡片盒的内部结构也就建立起来了,这是我们通过思考塑造出来的。虽然这个结构是在外部建立起来的,独立于我们有限的记忆;但反过来,它也会塑造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以更有条理的方式进行思考。我们的想法将根植于一个由事实、深思熟虑的想法和可证实的参考资料组成的网络。卡片盒就像一个知识渊博但又脚踏实地的沟通伙伴,让我们也能够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或研究。如果我们试图给它灌输一些高大上的想法,它就会逼着我们先去核实依据是什么?这与已有的事实和想法有什么联系? — location: 1882


比较、纠正和区分笔记 当你使用卡片盒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一个深刻的发现:你想要添加到卡片盒里的伟大的新想法原来已经在里面了,更糟糕的是,这个想法可能不是你的,而是别人的。重复产生同样的想法,或者把别人的想法误以为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一点也不稀奇。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令人气馁的事实,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系统来记录自己已经思考过的想法。如果我们忘记了一个想法,然后又想起了它,大脑仍然会像第一次遇见这个想法一样兴奋。因此,使用卡片盒会让我们的幻想破灭,但同时增加了我们在思考未知领域时向前迈进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感觉我们在向前迈进。 — location: 1887


有时候,我们与旧笔记的对话有助于发现自己在其他情况下不会注意到的差异。看似相同的想法,有时会略有不同,但却是至关重要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在另一条笔记上明确地讨论这种差异。 — location: 1893


将卡片盒作为思考的工具箱 通过使用卡片盒,我们可以不定期地提取先前的想法和事实,并将它们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正是专家们推荐的学习方式(Bjork,2011;Kornell and Bjork,2008), — location: 1917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强调了拥有一个广泛的理论工具箱的重要性——不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而是要对现实有良好、务实的把握。他经常向学生解释哪些思维模型被证明对帮助他理解市场和人类行为最有用。他主张在每一门学科中寻找最强大的概念,并尝试去彻底理解它们,使其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当一个人开始将这些思维模式结合起来,并将自己的经验附加在这些思维模式上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查理·芒格所说的“普世智慧”。重要的是,你的脑海中不要只有几个思维模型,而是要有大量的思维模型。否则,你就有可能过于执着于一两个模型,而只能看到适合它们的东西,就会变成谚语里说的“拿着个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那样的人(Maslow,1966)。 — location: 1928


查理·芒格写道:“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只记住了一些孤立的事实,并试图硬凑起来使用,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任何事。如果事实不能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那么你就无法将它们派上用场。你的脑子里必须有一些思维模型,你必须把你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运用到这些模型里。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些学生试图死记硬背,以此应付考试,那么,他们在学校和生活中都会失败。你必须把经验融入许多模型组成的框架中。”(M unger,1994) — location: 1934


“我们通过对信息的学习,保存,并在保存的基础上构建,是在创造一个丰富的相关信息网络。我们知道的信息越多,就有更多的信息钩子来连接新的信息,就越容易形成长期记忆,学习也会变得越有趣。 — location: 1948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保存我们所学的知识,例如,没有使用有效的策略,那么学习那些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上的信息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知识漏洞。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用新信息填补这些漏洞,学习就变成了一场艰苦的战斗,让我们疲惫不堪,甚至让我们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似乎我们的大脑和记忆力已经达到了容量极限,学习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 location: 1951


之所以是沃森和克里克或者凯库勒有这些洞见,而不是大街上随便哪个人,是因为他们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修正了其他可能的方案,尝试了无数其他的方法。而我们对这些故事的迷恋却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所有好的想法都需要时间去积累,即使是突如其来的突破,通常也在之前有一个漫长而紧张的准备过程。 — location: 1970


科学史学家路德维克·弗莱克(Ludwik Fleck)写道:拥有解决某个问题的经验,对工作使用的工具和设备非常熟悉,最好是达到熟练的程度,是发现事物内在可能性的先决条件。( — location: 1973


独立思考的真正敌人不是外在的权威,而是我们自己的惰性。要想产生真正的新想法,更多的是需要突破旧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显然,我不建议“跳出卡片盒外思考”。相反,我们可以把卡片盒变成打破自己思维习惯的工具。 我们的大脑喜欢墨守成规。当遇到新信息时,大脑要么忽略它们,要么就沿用原来的方式进行思考,而通常情况下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 location: 2020


没有人会在签订买房合同时以为他们获得的只是一份合同,但很多人却认为购买股票所获得的就只是股票本身,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他们所付出的金钱是为了什么,而只是当股票价格上涨时单纯地认为自己做了一笔好买卖。 — location: 2070


简单的想法可以形成一致且复杂的理论,但复杂的想法却做不到这一点。通过持续使用卡片盒,我们可以借助眼前的文字检查自己对阅读的理解是否正确,也能凭借一张小卡片让自己专注于一个想法中的要点;我们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在写下自己的想法时,总是想一想是否缺了什么; — location: 2081


通过设限来促进创造力 我们在使用卡片盒时会存在不少限制。比如,我们无法选择各种花哨的笔记本、纸张或书写格式,也不能使用那些用于记事、学习和学术写作或非虚构类写作的生产力工具,所有事都简化为单一的纯文本格式,并收集到卡片盒中,没有任何装饰和特色。即使软件没有了像卡片那样的篇幅限制,我还是建议大家像在纸卡上写笔记一样精简内容。有了格式的约束,我们就会限制自己在每张卡片上只记录一个想法,让自己尽可能做到精确和简洁,这也便于我们以后重新组合这些笔记。卢曼的经验是使用A6纸张大小的卡片,而我们在使用应用软件时,比较好的做法是让每条笔记的信息量不超过电脑或手机的一屏,而不需要滚动滑页。 — location: 2085


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通常希望能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工具,所以这种自我限制是有违常理的。但是,不用选择,或许意味着更加自由。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他的《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一书中,采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减少选择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还可以增加我们的自由,甚至让我们更容易融入当下、享受当下(Schwartz,2007) — location: 2096


因此,对创造力和科学进步最大的威胁并不是结构和限制,而是缺乏结构和限制。没有结构,我们就无法对想法进行区分、比较或实验;没有限制,我们永远不会被迫做出决定,明白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不值得追求的。什么都不做,是不可能产生洞见的。 — location: 2113


“记住这个教训:‘一个想法或事实并不仅仅因为你很容易得到它而更有价值’。”(查理·芒格) — location: 2131


如果我们曾经有一个好的想法(当然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个好想法是在几个月内通过反复锤炼而形成的,而不只是在几分钟内就能得到),那么它就会一直存在于卡片盒内,甚至可能拥有与其相关联的支持性材料,从而证明它是值得跟进的。使用头脑风暴就像是在预测哪些想法值得写,而使用卡片盒可以真切地看到值得写的内容,后者自然会更加有效。 在使用卡片盒工作时,我们不再需要担心写什么,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回答这个问题。每当我们读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判断哪些值得写,然后记下来;如果这与我们的长期思考有关,对发展已有的想法有帮助,我们就会记录到永久笔记里。不仅如此,我们还会还不断思考新信息与已有想法之间的联系,并以文字的形式将这些笔记之间的联系记录在卡片盒里。这样我们就有了清晰可见的想法集群,也就是可以用于文稿写作的素材。 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一个显性发展的想法集群会吸引更多的想法,并提供更多可能的联系,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对阅读和进一步思考内容的选择。这些想法集群会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路标,为我们指引值得思考的东西。随着工作的持续发展,这些主题也在自下而上地生长。当想法越来越多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务实的眼光去审视卡片盒,进而清楚地看到哪些东西真正被证明是有趣的,我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可以利用的材料,而不仅仅是像进行头脑风暴那样凭空预测哪些东西是有趣或相关的。 — location: 2150


这就是进化论的原理: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能不断推进,靠的不是事先计划,而是过程中的试错。 — location: 2172


我们对已有的想法越熟悉,就会对新想法越开放, — location: 2180


把“写作”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我们就能够切实地在某个时间点及时完成任务,然后进行下一步工作,由此对工作进行控制,并在必要时改变前进的方向。这不仅仅是感觉一切在掌控之中,而是切实地把工作安排在控制之下。我们越能控制自己的工作,引导我们的工作向着我们认为有趣的、相关的方向发展,就越不需要调用意志力去强迫自己完成这件事情。只有这样,工作本身才能成为动力的源泉,这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 location: 2205


第二个关键点:尝试同时写多个项目的手稿,这样才能发挥出卡片盒的真正威力。 — location: 2227


类似地,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即使它们与我们当前的项目并不直接相关,我们也可以将它们用在以后的其他相关项目上。 — location: 2232


如果我们读了一些有趣的笔记,但它们与当前的项目并不直接相关,我们也可以将它们用在其他相关项目或以后可能开展的项目上。卡片盒中的所有笔记都有可能用在我们以后的文章中。当我们将可能用到的写作材料都写成卡片笔记并收集到卡片盒中时,就会对处于不同完成状态的多个项目产生帮助。当我们专注于一个项目时,产生的副产品材料可能有助于推进其他论文或书籍的编写,而当我们在这个项目上遇到瓶颈或产生厌倦的时候,就可以切换到其他项目。 — location: 2235


记住,卢曼对于他如何能够如此高产的回答是,他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而只做那些对他来说容易做到的事情。“每当我思路卡顿的时候,我就会离开它,转头去做别的事情。”有人问他当被某个项目困住时会做什么其他的事情,他回答道,“嗯,写其他的书。我总是在同时创作不同的稿件。用这种同时进行不同项目的方法,我从来不会遇到任何心理障碍。”(Luhmann,Baecker,and Stanitzek,1987) — location: 2239


依赖线性的计划进行工作,问题不只是完成一个阶段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计划得要长,而是我们绝无可能提前完成阶段任务。 — location: 2274


根据著名的帕金森定律,工作时预留再多的时间都不会有剩余,就像空气会充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样(Parkinson,1957)。 — location: 2276


[ — location: 2302


暗示了习惯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当我们反复做一件事时,这种熟练感会影响我们对行为的判断,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拥有足够的控制能力,而实际上这种控制能力并没有多少。 — location: 2311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 location: 2317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非虚构类作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方法,但对于大多数学生和作者来说,仍然难以接受。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主要原因在于,书中介绍的以自己的理解和兴趣为导向的、长期的、跨主题的笔记结构,与大学里模块化、分门别类、自上而下的课程组织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尽管我们对学习方式和记忆方式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学校的教育仍然在教大家通过复习去学习,而不是鼓励学生通过独立地在异质化的信息之间建立网络来学习。 — location: 2392


学习、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 — location: 2399


线性的学习方法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还让人们对卡片笔记写作法存在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它只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在使用它时,不需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流程。因此,常常有人把卡片盒当作档案库,简单地用来存取资料,这么做的人当然会感到失望。如果我们只是想存储信息,就没有必要使用卡片盒。而要想从中受益,就需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流程。 — location: 2401


卢曼卡片盒的工作方法未被广泛接受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临时抱佛脚,往往是到了大学课程的最后,到了需要写学士论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的时候,到了为写作而苦苦挣扎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需要一个好的系统。当然这也会有点帮助,但就像为退休提前进行储蓄一样,如果早点开始的话,对自己的帮助会更大。到最后,学生们的压力都很大,而压力越大、就越会倾向于坚持自己原有的处理方式,即使正是因为原有的处理方式从一开始就在产生问题、导致压力,学生们也很难改变原有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隧道效应(M ullainathan and Shafir,2013)。 — location: 2406


选择使用何种工具,不取决于工具本身功能的丰富程度,而取决于适用的情境和需求。 — location: 2634


2.管理知识体系 许多人认为知识管理像是图书馆,需要分门别类地码放整齐。 如果忘记那些复杂的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管理可以像自由奔流的大河,恣意分流,灌溉不同领域,结出更美丽的果实。可以把知识管理朴素地分为三个阶段: ●输入:将写卡片当作刻意练习,尽可能多地把自己想法和感兴趣的知识捕捉下来,但避免不经思考地摘录。 ●输出: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内化知识,并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实践: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同时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循环。 — location: 2642


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只是看到了信息,却没有将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 location: 2649


flomo — location: 2652


没必要刻意分类,让结构自然生长。 在卢曼的卡片盒系统中,并没有像图书馆一样分类。而是随着记录不断增加,让结构慢慢地涌现出来。 这很反直觉,但仔细考虑确有其深意。传统的分类更像建筑物,一经设计好就不会大幅变动,如需改进就需要大幅度重构。而我们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地生长出结构,宛如植物生长一般。 — location: 2663


在flomo中,你先记录下来想法,让大脑的认知不断地成长,然后可以通过多级标签对每一个卡片进行关联,不要担心混乱,而是要尽可能多地添加线索,这样,主题就会慢慢地涌现出来。 — location: 2672


积累知识的复利 前方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 — location: 2721